29 C
Hong Kong
Monday, April 28,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6

謝榮鍵英國 GT 錦標賽揭幕戰獲季軍

British GT Donington 1 2025


謝榮鍵(Kevin)正式展開他2025年的英國GT錦標賽(British GT Championship)賽季,他在Donington Park賽道舉行的揭幕戰中,以上佳的表現取得全場季軍而回,為爭奪今季的年度錦標打好基礎。這位香港車手今年繼續效力英國車隊2 Seas Motorsport,並駕駛由Contempo Concept和A Bathing Ape聯合贊助的18號Mercedes-AMG GT3,於第1回合的排位賽上先取得第2名,鎖定頭排的有利起步位置。


儘管謝榮鍵在起跑時被對手的林寶堅尼賽車超越而落到第3位,但他在Donington Park賽道上的速度仍十分快,他一直保持著位置直到將賽車交棒給隊友,Mercedes-AMG的廠方車手Maximilan Goetz接手,隊友亦不負所望,在未受任何挑戰下,駕駛18號賽車衝過終點取得季軍。這兩位自去季已展開合作的車手同心合力,在長達76圈的比賽中穩居全場最高級的Pro-Am組別的第3名,他們追尋錦標的夢在2025年有個很好的開始。


謝榮鍵和隊友Maximilan Goetz今年的目樣是爭奪年度冠軍,他們在Donington Park賽道上的上佳表現,不僅在這項競爭激烈的賽事上,率先在季初登上頒獎台獲季軍,為爭標打下良好基礎。而且,他們的季軍亦確保2 Seas Motorsport車隊目前於車隊積分榜上,成功於榜首帶出領先群雄。



謝榮鍵
Contempo Concept及A Bathing Ape聯合贊助
18號Mercedes-AMG GT3賽車車手

「綜合來說,這是個不錯的比賽週末,我們在排位賽中取得第二名,在比賽中已應該至少獲第二名。但不幸的是,我在起跑時落後於對手的林寶堅尼賽車。當然,我們同隊的隊友亦非常強勁,祝賀他們首次獲得英國GT賽的勝利。很高興見到2 Seas Motorsport車隊的所有工作人員們,包括車隊上下,AMG廠方,隊友Maximilan Goetz和我延續去年的良好勢頭,並且為2025年取得一個非常穩固的賽季開始,我們對結果感到滿意。今年我們需要更加穩定,在每個週末都需要取得好成績,希望在賽季結束時我們能夠爭奪冠軍。」

BYD Sealion 07 DM 內裝公開!加雪櫃、按摩椅、城市自駕樣樣齊


BYD 正式公開全新大型 SUV Sealion 07 DM 的內裝設計!不僅具備豪華車等級配備,更搭載品牌自研「神之眼C」DiPilot 100 智能駕駛系統,有望成為 20萬至25萬人民幣級距中最具科技含量的 Plug-in Hybrid SUV。這部車其實是2022年推出的「護衛艦 07」小改款版本,BYD 今次重新命名為 Sealion 07 DM,換上更高辨識度的外觀設計,希望以新身份打入中高階家庭 SUV 市場。截至2025年2月,前身護衛艦07累計已售出近8萬輛,今次推出新版有望再衝一波銷量高峰。


內裝全面升級:不只是大,還很講究生活感
Sealion 07 DM 採用最新設計語言,中控台上搭載一塊 15.6吋可旋轉中控屏幕,搭配 10.25吋液晶儀表板。整體操作介面集中化,但不失豪華感。

內裝亮點配備包括:
• 四幅式軚盤(附BYD標誌)+ 隱藏式排檔桿設計
• 中控台內建 冷暖雙模式雪櫃(冷飲熱飲隨時切換)
• 無線充電板、雙杯架、大面積置物空間
• 一體式前排運動座椅,具備 加熱、通風、按摩功能
• 第二排為三人座長椅,後排同樣支援 加熱與通風
• 全景玻璃天幕 打造通透車室空間

在功能性與乘坐舒適上,已大幅超越同價位大多數 SUV 競品,貼近更高級別的旗艦體驗。


智能駕駛系統進化:神之眼 C(DiPilot 100)登場
本次最大升級亮點之一,是搭載 BYD 全新一代智能駕駛系統「神之眼 C」,亦即 DiPilot 100 系統。感知模組包括:

• 12個攝影機(包含3前向+5環景+4環繞視角)
• 5組毫米波雷達(360度覆蓋,主雷達最遠偵測300米)
• 12個超聲波雷達(偵測精度達1cm,泊車精度達2cm)
• 可選配車頂LiDAR光達(升級至城市導航級自動駕駛)

這套系統支援城市與高速 導航駕駛輔助,甚至能識別紅綠燈、自主轉彎、變線與避讓障礙,已突破傳統L2級只限高速路使用的限制,為城市駕駛帶來更高層次自動化體驗。


價格與市場定位:瞄準中產家庭科技第一車
Sealion 07 DM 預估售價區間為 20萬至25萬人民幣(約港幣21萬至26萬),五座設定為主,針對剛需家庭與追求高性價比的中產客群。以其同級罕見的舒適配備(如座椅按摩、冷暖雪櫃)、智能駕駛硬件與新能源技術來看,BYD 似乎已經建立一種「30萬以下最值買SUV就係我」的產品形象,對一眾合資品牌無疑造成壓力。

Sealion 07 DM 不是「技術炫耀品」,而是BYD對中階市場「科技下放」策略的成功範例。它不以極致性能取勝,也不靠極端價格殺市場,而是透過實用配置與智能科技讓消費者感受到「車不一定要貴,才可以豪」的價值。特別是都市家庭想找一部既能舒適通勤、週末又能載齊一家人去旅行的五座 SUV,這部車幾乎做到無死角。

Toyota Crown 慶祝 70 週年推出特別版「THE 70th」


Toyota 為慶祝「Crown」誕生 70 週年,特別推出了兩款慶祝版車型:「Crossover RS “THE 70th”」和「Crossover Z “THE 70th”」,並已經正式上市。這兩款車型分別定價為 680 萬日圓和 600 萬日圓。顧名思義,這不僅僅是「Crown」的周年慶祝,更是對 Toyota 車迷的一個豪華回饋。


這次的慶祝版車型從外觀設計上來看,特別強調了「黑色系」的統一性。車輪的塗裝選擇了 matt black(啞光黑),簡單但不失高級感。而且,車尾的標誌以及車門的裝飾條也都採用了全黑設計,無論是視覺上還是質感上,都讓車主擁有與眾不同的驚豔效果。此外,側邊的專屬「70th」紀念側邊條紋更是讓這台車看起來充滿紀念價值與限定感。


進入車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專為此特別版設計的內裝色調「黑色亮光」軟墊,整體質感提升不少。方向盤附近的飾板也採用了深色金屬質感,增添了現代科技感。而最能彰顯此版本獨特性的,無疑是車內處處可見的「70th 記念 Logo」,包括換檔桿、智能入門鑰匙、儀表板等位置,都刻上了這個紀念的象徵。另外,一個小巧但極具心思的設計,是迎賓燈。當你開啟車門的一刻,「70th」的燈光會照射在地面上,讓每一次開車門都成為一個慶祝的瞬間。


Toyota 不僅在外觀和內裝上做足功夫,連最細微的配件也不馬虎。這款特別版車型還附贈「70th Logo 入門手冊套」,無論是作為收藏品還是日常使用,都讓你每一刻都能感受到品牌的歷史與精緻。而且,油門和煞車踏板也都使用了鋁合金材質,運動感十足,為這台車增添了更多動力感。


這款車的推出絕不僅僅是為了慶祝「Crown」70週年,它更是 Toyota 不斷追求卓越與創新的象徵。作為一名車迷,我深知每一台限量版車型的背後,代表的不僅是品牌的榮譽,更是對粉絲的尊重與回饋。雖然價格不菲,但對於喜愛「Crown」的朋友來說,這樣的車型無疑是一個值得擁有的珍品。當然,這台車是否能在豪華車市場中大放異彩,還需市場的回應,但我相信,它的推出已經為 Toyota 帶來了無數的關注與期待。這款「Crown」70週年特別版車型,無論是從設計、配備還是品牌情感的角度,都展現了 Toyota 對於品質與細節的極致追求。對於車迷而言,這無疑是一款值得擁有的紀念版車型,也是對「Crown」歷史的致敬。

全新 MINI JCW 電動家族正式登陸香港市場!


MINI香港今日正式發佈全新JCW(John Cooper Works)純電家族系列,包括多款主打性能與個性化的純電車型,當中包括MINI JCW E、JCW Aceman E、JCW Style Cooper SE、JCW Style Aceman SE,以及JCW Style Countryman E ULTRA Edition。五款新車現已開放預售,並提供限時「Early Bird」優惠價,配合電動車首次登記稅寬減計劃,入手門檻更具吸引力。


系列當中最具代表性的MINI JCW E早鳥價為HK$339,800(原價HK$349,800),融合經典三門Hot Hatch比例與純電輸出,標誌著JCW性能車系正式邁向電動化時代。全新車系更包括MINI首款電動跨界車Aceman E(HK$389,800)與最大型的Countryman E ULTRA Edition(HK$399,800),將個性、性能與實用集於一身,滿足不同用戶對豪華小型電動車的期待。


而兩款定價最貼地的車型為JCW Style MINI Cooper SE及Aceman SE,同樣早鳥價為HK$299,800,其中Cooper SE更有HK$10,000額外推出優惠,反映品牌致力以合理入門價普及高性能純電生活方式。

Mercedes-Benz 2025 Q1 全球賣出 52.9 萬部!新 CLA 將接棒續火力


Mercedes-Benz集團公布2025年第一季全球銷售成績,共交付529,200部汽車與廂型車,當中高階品牌Mercedes-AMG與硬派越野G-Class分別錄得17%與18%的增長,再次印證頂級市場對豪華性能的強勁需求。新世代E-Class及GLC也成為成長主力,而插電式混能車與電動廂型車則持續發力,eVan銷量更大升59%,展現品牌在電動商用領域的前瞻部署。

Mercedes-Benz Cars:AMG與G-Class領軍 E-Class飆32%
Q1期間,Mercedes-Benz乘用車部門共交付446,300部新車。整體銷售表現受到入門級車型轉型影響,尤其是歐洲區域在Smart電動車停產後出現銷量下滑。不過品牌即將於今年夏季率先於歐洲市場推出全新CLA車系,並於下半年陸續進入中美市場,勢將為今年下半年再添動能。

高端車型方面,Top-End車款合共交付65,100部,佔整體銷量14.6%(去年同期為14.4%),表現穩健。當中AMG車系錄得17%增長,由GLC、CLE、E-Class及GT等多款新車帶動,而G-Class更勁升18%,再次證明硬派豪華SUV魅力不減。Mercedes-Maybach方面亦持續拓展產品線及展廳佈局,SL Maybach已在歐洲上市,而品牌亦計劃於美國紐約曼哈頓開設首間Maybach Lounge,提供客製化尊榮體驗。

核心車型(Core Segment)方面,Q1銷售達263,400部,與去年持平。不過兩款主力——GLC與E-Class表現突出,分別提升14%與32%,展現家用市場對新世代豪華與智能座駕的強勁需求。


Plug-in混能穩升、純電略退 新CLA電動版成未來關鍵
全球插電式混能車(PHEV)於首季錄得8%增長,美國市場為主力來源。相對之下,純電車(BEV)銷售低於去年同期,主要受到歐洲smart電動車停售影響。但品牌強調,全新CLA將成為未來電動車攻勢的先鋒,預示著下一波BEV擴張即將開始。

Mercedes-Benz Vans:eVan銷量倍增 私家車款反彈22%
廂型車部門方面,首季共售出82,900部,雖較去年同期回落21%(如不計已停售的北美Metris,跌幅為16%),但電動化表現驚艷:eVan銷量飆升59%,佔比由3%提升至6%,反映品牌電動商用車已逐漸獲得市場接受。

當中,私家用van銷量反彈至15,400部,年增22%,尤以中型私家van表現最佳(+21%)。而商用van雖仍是銷量主力(67,500部),但面對歐洲經濟不穩與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表現略有下調。北美市場方面,隨著Metris(Vito)停產及大Van需求回落,Q1銷量為7,700部;中國市場則交出4,600部成績。


Mercedes-Benz在Q1交出的成績單,既有穩健也有前瞻。在入門級電動化轉型尚未全面開展前,品牌以AMG、G-Class、E-Class等高端或成熟車系穩住主力盤,而eVan與Plug-in混能車則展現出品牌在「實用導向」電氣化市場的明顯優勢。特別是在商用市場電動化節奏稍緩的大環境下,能錄得近六成增長,足見Mercedes-Benz早一步部署的成效已開始顯現。

未來,隨著CLA與更多新世代電動車登場,加上SENSING與MBUX等智能系統持續進化,我預期品牌將進一步鞏固其高端定位,同時更深入滲透城市用家與實用型車主市場,成為少數能夠同時駕馭「豪華」與「電動實用」兩端的汽車集團。

Honda CR-V 30 年進化之路:一部車如何定義一個時代?


三十年前,Honda推出首代CR-V,開創了SUV與家庭房車完美融合的全新物種。1995年,當大多數SUV還主打硬派越野之時,CR-V以房車般的舒適性、經濟性與實用空間,加上四驅機能,打破傳統界限,真正成為“Compact Recreational Vehicle”的定義者。時至今日,全球早已充斥各類Crossover與都市SUV,而CR-V依然是這個級距的標竿。


作為Honda首款由頭到尾100%自行開發的運動型多功能車(SUV),CR-V不但代表品牌創新思維,更將“駕駛樂趣”落實到實用取向的家庭車型。首代車型便配備Real Time 4WD、可拆式尾箱地台(化身戶外野餐桌)等巧思設計,讓日常駕駛與冒險旅程得以無縫接軌。



六代進化,步步為營的技術革新
第二代CR-V於2002年問世,不但延續第一代的創新精神,還首次加入柴油動力,並導入可滑動與可傾斜後座椅,打造更靈活的車艙佈局。第三代(2006)則以低重心與更寬的輪距,進一步提升操控與行路質感,同時設計上更加都市化。

第四代(2012)首次導入電子控制的Real Time 4WD,配合新推出的1.6 i-DTEC柴油引擎,將油耗效率推向新高峰。第五代(2018)標誌著Honda電氣化轉型的開始,成為品牌首款在歐洲市場推出e:HEV混能動力的SUV,並取消傳統柴油動力選項,改以1.5 VTEC Turbo應對動力需求。

來到第六代(2023),全新CR-V搭載e:HEV與e:PHEV兩種動力版本,成為歷來最進階的一代。Plug-in版本具備最高79公里純電續航,e:HEV則配備AWD四驅系統,兼顧駕駛樂趣與節能表現。此外,全新Honda SENSING 360系統更進一步提升主動安全層級,以全方位感知降低盲區與碰撞風險,配合寬敞車艙與雙層尾箱地板,為用家提供真正貼地的便利與安心。


CR-V Beyond:從街道到賽道的性能實驗
除了量產型號,Honda亦透過CR-V延伸出一台極具話題的實驗車型——CR-V Hybrid Racer「The Beast」。它由Honda Performance Development團隊打造,上半部保留市售車設計(連全景玻璃天幕亦完整保留),但下半車體則改為賽車等級的碳纖維擴體,搭載源自INDYCAR的2.2L V6雙渦輪引擎+電動馬達組合,輸出高達800匹馬力,並使用100%永續賽車燃料,成為Honda探索賽道與新能源融合的移動實驗室。


經典從不止步,CR-V精神仍在延續
從1995年到2025年,Honda CR-V已累積超過100萬台在歐洲市場銷量,全球更是不計其數。它不單是一款暢銷SUV,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象徵——靈活、實用、可靠,又不失駕駛樂趣。CR-V沒有過度張揚,但始終走在需求與科技的前端,不論是引領混能風潮、定義家庭車新標準,還是以The Beast向極限挑戰,這部車從未停下進化的腳步。CR-V之所以能夠三十年屹立不倒,原因不在於一時技術領先,而在於它始終理解駕駛者真正需要什麼。正如Honda的品牌哲學——The Power of Dreams,CR-V正是將實用夢想化、將平凡升華為不凡的最佳體現。未來三十年,它仍然值得我們期待。

Lamborghini × Ducati 三度聯乘!全新猛獸即將亮相米蘭設計週


當來自Sant’Agata Bolognese的Lamborghini,與源自Borgo Panigale的Ducati碰頭,結果從來不是平凡。這對義大利速度象徵的品牌聯乘合作,自2020年首次推出Ducati Diavel 1260 Lamborghini以來,已成為摩托車界與超跑迷心目中夢幻級的跨界創作。如今,這段傳奇式的合作即將進入第三章節,並將於4月9日米蘭設計週隆重揭幕。

兩大品牌的合作一直建基於共同的DNA:強烈的義大利設計語言、對極致性能的執著,以及純粹「Made in Italy」的精神。他們的結合不只是品牌Logo相疊,更是一種文化交匯 – 將四輪的張力與二輪的敏捷,以視覺與工程方式完美融合。


第一部合作作品是2020年11月25日發表的 Ducati Diavel 1260 Lamborghini,靈感來自限量超跑 Lamborghini Sián FKP 37,全球限量630部。這款車不單是外型仿照,更在用料、空氣力學設計、視覺細節上盡現Lamborghini車系的核心美學,包括大量採用碳纖維材質,以輕量化推升動態表現。車體線條參考Sián的楔形比例,尾段細節處理亦極具Lambo的侵略感,最終打造出一部真正「四輪靈魂、二輪身體」的街道猛獸。

2022年,雙方再次合作推出 Ducati Streetfighter V4 Lamborghini,這次的靈感來源是更極致的 Huracán STO。該車於聖馬利諾MotoGP賽道首次亮相,同樣全球限量630部,另設63部特別版專屬Lamborghini車主,延續「63」這個象徵品牌創立年份(1963)的意義。這款Streetfighter V4版本,在機械結構、造型語言與細節呼應上更為極端,是將Lamborghini超跑個性最徹底地注入至摩托車上的一次實驗。


隨著2025年米蘭設計週臨近,品牌亦正式預告全新第三作即將揭曉。雖然目前未公開具體細節,但可以預見的是,這不會只是一部再包裝的聯名版本,而是一次再次突破既有界線的合作。無論是車架結構、設計主題,還是車主專屬化配置,我們都有理由相信這次會更進一步。


Lamborghini與Ducati的合作之所以如此成功,並非單靠品牌光環,而是來自雙方對於速度與風格的共同理解。他們都不是只追求性能數字的機械廠,而是真正將工藝、設計與工程結合,將情感注入速度之中。這種合作,並不只是一個限量型號的誕生,更是義大利機械文化的一次慶典。而這樣的產品,即使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卻足以讓所有熱愛速度的人為之心跳。

國內最平混能 MPV 登場!Wuling Hongguang EREV 五萬元港紙開走 1,000km 續航


當其他車廠還在談智能豪華,Wuling 已經用實際行動告訴市場:電動MPV可以又平又遠又實用。新推出的 Wuling Hongguang EREV(增程式電動車),正式成為中國市場上最便宜的EREV MPV,起步價僅 68,800 人民幣(約港幣 74,000 元),續航更高達 1,000 公里,無疑為實用取向用家打開另一扇大門。

Wuling Hongguang EREV延續品牌MPV一貫的實用風格,車頭採用傾斜式引擎蓋、橢圓頭燈與無邊框鬼面罩,風阻係數僅0.32Cd,比傳統汽油版減少15%,更省油。尾部以豎排尾燈及小型尾翼點綴,整體線條不華麗但乾淨俐落。車身尺寸為 4515 X 1725 X 1790mm,軸距達2850mm,提供五座與七座版本,對應不同家庭或商業用途。


極簡內裝反映成本取向 頂配版加入實用設備
入門版設計極簡,甚至連司機安全氣袋與中控屏幕都沒有。但中高階版本則加入:
• 8吋觸控屏幕
• 雙氣袋
• 倒車鏡頭、泊車感應器
• LED 頭燈
• D形軚盤、旋鈕式波段控制

這種分級設計策略明顯針對不同用家:低配供基層營運車市場使用,高配則針對對舒適有要求的家庭客。


Hongguang EREV 採用 1.5L自然吸氣引擎(代號LBH)作為發電機,配合 8.5kWh LFP電池 及 後置單摩打(75kW/180Nm),實現50公里純電行駛與 1,000公里綜合續航。

耗油數據方面:
• WLTC純電混合:2.42L / 100km
• 電池耗盡後:5.18L / 100km
• 油缸容量:55L

雖說性能僅有101匹馬力,但針對日常代步、送貨或郊遊來說已絕對足夠。

定價策略極具殺傷力 主打實用與成本效益
三個版本定價如下:

• 入門版:68,800 人民幣
• 中階版:71,800 人民幣
• 頂配版:73,800 人民幣

即使選擇最頂級配備,總價亦不過港幣8萬左右,幾乎等於部分日本小型車的「入場費」。而且還提供低使用成本、遠距離續航與更高空間彈性。

過去EREV技術被視為豪華品牌專利,如理想(Li Auto)、AITO等主打高價高智能,而Wuling選擇用極低入門門檻推動大眾電動化,策略極其精準。這類型產品對中國廣大三線城市、小鎮、甚至鄉村市場,絕對是一次普及化推進。更重要的是,它的價值在於「解決真實問題」:一家七口出行?小本經營要送貨?怕純電沒電?Wuling Hongguang EREV一次過解答。

這部車不只是「最便宜的EREV MPV」,而是中國電動車市場另一種「現實主義」的勝利。不是每個人都要高性能、頂級內裝或者語音互動,對於大部分普通用戶來說,「夠用」就是最好的智能。 Wuling今次用一部不足7萬人民幣的車證明:電動化並非富人的專利,而是可以落地的日常選擇。

日產自動車開始全面進行印度製「Maglite」出口

Over 10,000 New Nissan Magnites (LHD) will be exported by February from India


自2025年1月下旬起,印度日產已首次向拉丁美洲市場出口約2,900台「Maglite」,接著在2月進一步向中東、北非、拉丁美洲及亞太地區發運,總計出口超過7,100台。預計到3月末,左駕版的出口總數將超過10,000台。右駕版也已經開始發運至南非等市場。

「Maglite」於印度切諾伊工廠生產,自2020年12月發佈以來,銷售總量已超過17萬輛。2024年10月進行的改款讓車輛的設計更為精緻,並加入了先進技術與高效能動力總成,同時增強了安全配置。未來,這款車將出口至65個以上市場,成為日產全球出口戰略的核心產品之一。

日產在其中期經營計劃「The Arc」中,將印度定位為全球生產與出口的主要基地,並通過「Maglite」等車型的出口,積極拓展在非洲、中東及印度地區的業務。

氫能再進化!Hyundai 全新 NEXO 燃料電池 SUV 續航破 700 公里


Hyundai於韓國首爾移動展上,全球首度公開了劃時代的全新NEXO氫燃料電池SUV,新車不僅徹底革新設計語言,更在性能、空間與智慧科技上全面升級,象徵著品牌27年氫能研發經驗的最新成果。透過更高效率的燃料電池系統,新一代NEXO實現了超過700公里續航(WLTP標準),加氫僅需5分鐘,再次樹立了業界的標桿。

外型設計上,全新NEXO採用Hyundai最新發表的「Art of Steel」設計理念,靈感源自鋼材本身的強韌及塑形能力,透過俐落剛毅的線條與結構展現強烈的肌肉感,凸顯現代且充滿自信的視覺印象。獨特的HTWO氫能專屬頭燈與四點式尾燈設計,使NEXO無論晝夜均辨識度極高。車身提供六款車色選擇,包括獨具韓國文化魅力的Goyo Copper Pearl,透過三層塗裝工藝,隨著不同角度光線呈現多重色澤變化,極具質感。


內裝方面,全新NEXO尺寸較上一代更為寬敞,提供993公升行李空間,並能輕鬆容納四套高爾夫球袋。座艙強調家的溫暖與高科技結合,配置駕駛導向的曲面數位儀表與12.3吋中控觸控螢幕,並搭配智慧數位後視鏡及側後視鏡,提供極佳的視野。前排座椅更具備尊榮級腿托功能,後排則提供通風與更寬敞的斜倚角度,進一步提升乘客舒適性。此外,大量使用永續材料,如生質皮革、回收塑料等,實踐Hyundai的環保永續願景。

性能層面上,新一代NEXO的燃料電池系統輸出功率達到110kW,較前代提升16%,搭配全新馬達系統使總體動力輸出由135kW升至190kW。0-100km/h加速更縮短至7.8秒(前代9.2秒)。同時氫燃料儲存能力提升至6.69kg,進一步延長續航力,搭配優化的空氣力學設計與主動降噪技術,行車質感顯著提升。此外,歐洲版本更具備1,000kg的拖曳能力,實用性大增。


科技配置亦領先同級,新車配備新世代ccNC智慧連網座艙,內建12.3吋雙螢幕整合儀錶與娛樂系統,支援OTA無線更新及AI語音互動;另有全新無線手機快充裝置,並支援NFC數位鑰匙。此外,V2L車載供電功能可支援戶外露營或其他用電需求,更具實用性。

安全方面,NEXO採用高強度多骨架車體結構並配備多達9具安全氣囊,搭載包括前方防碰撞、車道維持、盲點警示、智能限速輔助、高速公路駕駛輔助等全方位主動安全系統,全方位守護駕駛與乘客的安全。


作為專業汽車編輯,我認為Hyundai全新一代NEXO的登場,不僅再次證明品牌在氫燃料電池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更象徵氫能汽車正逐步邁入主流市場。新車以高效能、零排放與卓越的智慧科技,完美結合了駕駛樂趣與永續環保,必將為全球未來出行帶來新典範。

Hyundai IONIQ 6 全新改款亮相!N Line版預告「真電動性能車」來襲


Hyundai 於 2025 首爾移動展發表全新 IONIQ 6 及 IONIQ 6 N Line,全面升級外觀與內裝,同時預告高性能版本 IONIQ 6 N 將於 7 月正式現身,挑戰電動跑房市場新標竿。


自 2022 年首度登場以來,IONIQ 6 憑藉流線輪廓與獨特空氣力學美學,成功奠定 Hyundai 電動房車新形象。今次改款以「Pure Flow, Refined」為設計主軸,將整體車身輪廓進一步優化,比例更平衡、線條更滑順,尤其頭尾細節重新雕塑後更具高科技感。新 IONIQ 6 的車頭採用更立體的鯊魚鼻造型,車身線條拉長,搭配黑色下裙邊延伸至車門,創造出整體低趴流線的視覺感。尾部大幅改動,移除原有大型尾翼,改用一體化鴨尾設計,不僅更簡潔,也保留空力功能。新款日行燈與主燈採用分離式設計,前後保險桿加入鍍鉻橫向飾條,拉寬整體視覺比例。



內櫳延續「Mindful Cocoon(沉浸繭室)」概念,但用料與介面全面優化。方向盤重新設計,門板與中控台用上更高階材質,冷氣控制螢幕放大,提升使用便利度。整體介面設計更貼近「科技與舒適並重」的豪華EV定位。同期亮相的 N Line 版本大玩視覺衝擊,前後保險桿採用「雙翼式雕塑線條」,靈感來自品牌旗下性能實驗車 RN22e,營造出更侵略性的視覺張力。車側側裙用上單一強化線條,下盤更顯低重心,尾部大量採用黑色塗裝,配合 Parametric Pixel 灯組,將數位風格與性能氣息合二為一。


N Line 並未公佈動力細節,定位上預期為 N 性能車的前哨版本,主打更進取的設計感與街道跑格調性,吸引喜歡外型凌厲但不需極致動力的用家。Hyundai 同場更以短短一段預告影片,暗示真正的高性能版 IONIQ 6 N 將於 2025 年 7 月亮相。根據過往 RN22e 實驗車資料,未來量產版本有望搭載雙馬達四驅系統、800V 架構與電子差速器等性能武器,挑戰 Model 3 Performance、BMW i4 M50 等中高階電動跑房。若 IONIQ 6 N 成真,將成為 Hyundai N 性能家族中第一款純電四門車型,也有機會打開韓系品牌在高性能電動車市場的新局面。


Hyundai 劍指 Tesla 與德系電房市場,再證其設計實力不容忽視
從這次亮相的 IONIQ 6 改款與 N Line,不難看出 Hyundai 正進一步鞏固其「設計導向+技術突破」的品牌策略。當主流市場仍集中在 SUV 電動化之際,Hyundai 選擇重壓四門跑格房車領域,某程度上也是押注消費者未來對駕駛樂趣與美感需求的回歸。IONIQ 6 N 系列的推出,已不再是單純的設計練習,而是 Hyundai 對高性能電車主導權的一次正面挑戰。相對於只靠數據與直線加速比拼的EV世界,Hyundai 願意投入精力在空氣力學、駕駛回饋與內裝體驗,證明他們認為駕駛者仍然重視車與人之間的互動感。

對香港市場而言,若未來能引入 IONIQ 6 N Line 或 N,會為偏好房車而又不願捨棄性能的買家提供嶄新選項。在 SUV 主導的年代,這類作品更顯珍貴。

Audi 全新 A6 Sedan 世界首度亮相在即!設計、空氣力學與駕乘體驗全面升級


Audi 即將於 4 月 15 日舉行全新 A6 Sedan 的全球首發活動,率先釋出細節照,展示其在設計美學與行車舒適性上的全面革新,預告新一代德系行政房車的進化方向。作為品牌最具代表性的中大型房車之一,A6 Sedan 一直是 Audi 對高端行政座駕的最佳詮釋。今代新車不單是中期小改款,而是從設計、空氣力學至駕乘體驗都作出系統性升級,進一步拉近與旗艦A8的技術距離,亦有望重燃豪華房車市場的戰火。

新一代 A6 Sedan 最大賣點之一,是重新詮釋何謂「空氣力學美學」。Audi 表示,新車外觀每一條摺線、每一塊車身曲面都經過精密空氣流體測試,務求壓低風阻係數同時保持品牌一貫的簡潔銳利風格。更低的風阻,不單提升燃油效率,亦有助減低風噪,令高速行駛更靜更穩。

Audi 強調,這次升級不單針對舒適度,更全面優化底盤動態表現。透過更平衡的懸掛調校與動力分配,無論市區日常代步還是高速長途駕駛,A6 Sedan 都能提供更高的操控精度與乘坐質感。即使未來主力市場轉向電動化,Audi 仍堅持傳統內燃引擎與機械動態的極致打磨,展現其「汽車工程」底蘊。

Audi 已宣布將於4 月 15 日(星期二)香港時間晚上 8 點正,透過線上平台 https://we.audi/a6sedanreveal 進行全球首發直播,屆時將完整公開新 A6 的設計細節、技術重點及影片素材。Audi MediaCenter 將同步上架新聞資料與高清照片,供傳媒與車迷參閱。

在 SUV 成為主流的今天,Audi 願意投資資源去刷新一部傳統三廂中大型房車,其實反映出一種市場判斷:依然有一批對「駕乘質感」與「設計細節」有堅持的買家存在。尤其在歐洲與亞洲部分市場(例如德國、日本、香港),行政房車仍具備獨特象徵意義,不少企業主管或專業人士依然偏好低調沉穩的房車造型,而非一味「大肚高頭」的SUV。Audi 今次對 A6 的重塑,正正為中大型豪華房車注入一股「新德式冷靜美學」。無需浮誇裝飾,靠的是極致比例、風阻系數的細節追求與動態平衡技術,讓用家感受到每一下油門與轉向之間的工程思維。這不只是為了爭一時話題,而是試圖延續真正的汽車品味。對於香港用家而言,若新 A6 能於未來以 Plug-in Hybrid 或 Mild Hybrid 形式引入,再配合 Audi 一貫精緻用料與安靜車廂表現,將會是行政市場中最具代表性的選擇之一。

半世紀碳纖維傳奇:McLaren 從 MP4/1 到 W1 的極致輕量進化之路


作為汽車界的科技先鋒,McLaren不僅於F1賽事中屢創佳績,更將源自賽道的頂尖科技落實到量產超級跑車當中,而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品牌對碳纖維技術將近半世紀的執著與突破。從1981年McLaren MP4/1賽車首次採用全碳纖維底盤,到最新推出的極致超跑McLaren W1,碳纖維輕量化科技,已成為McLaren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回顧碳纖維技術的發展,McLaren可謂是全球領先者。1981年的MP4/1賽車是史上第一部採用完整碳纖維單體底盤的F1戰車,由著名設計師John Barnard主理,不僅成功改寫了賽車的設計標準,更在當年意大利站John Watson以時速140mph(約225km/h)發生嚴重意外後奇蹟般毫髮無傷地走出車輛,徹底證明碳纖維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從此為賽車安全標準立下新里程碑。


而1993年誕生的傳奇跑車McLaren F1更將碳纖維技術首次應用於量產道路車型,以全碳纖維單體結構及車身,締造輕達1,140kg的車重與627匹馬力的極致輸出,成為當時全球最快量產車。McLaren F1不僅在道路上展現卓越性能,更以GTR版本於1995年稱霸利曼24小時耐力賽,將碳纖維科技從賽道成功移植到道路,再度回歸賽道,成為汽車史上的經典傳奇。


進入21世紀,McLaren 12C於2011年以革命性的MonoCell單體碳纖維座艙,正式開啟品牌全新量產世代。MonoCell僅重75kg,具備極高的抗扭剛性,令McLaren成為首個將全碳纖維底盤大量生產的超跑品牌,也奠定後續車型的輕量化基礎,包括之後的McLaren P1於2013年推出的MonoCage全碳纖維座艙,更將高效能油電混合系統直接整合至結構之中,整個結構重量僅有90kg,為全球展示了電動化與輕量化並非相互衝突的可能性。


2017年的McLaren 720S再進化Monocage II結構,進一步強化車身剛性並降低車重,透過超薄車頂支柱設計改善視野及空間感,並以碳纖維強度實現「無需額外加固」的Spider敞篷結構,兼具日常實用與極致操控。2018年,品牌更於英國謝菲爾德投資建立了全新的McLaren Composites Technology Centre (MCTC),專注於開發新一代碳纖維技術,生產包括McLaren 765LT及後續新世代車型的關鍵碳纖維零件。

2021年登場的Artura採用全新McLaren Carbon Lightweight Architecture (MCLA)架構,專為混合動力系統設計,進一步提升底盤剛性、降低重量,亦是品牌首個於Woking以外大規模量產的碳纖維單體架構,並整合電池安全艙等先進結構,再次刷新碳纖維量產規模的新高度。


如今,2024年即將登場的McLaren W1將再次刷新品牌在碳纖維領域的極致追求。W1採用名為Aerocell的碳纖維底盤,透過預浸碳纖維(pre-preg)與模具高壓成型技術,達到更高結構強度與更低重量。此外,底盤結合空氣動力學設計,車室底板抬高65至80mm以形成真實的地面效應,而透過固定式座椅及縮短70mm軸距設計,W1不僅實現更極致的重量控制,也呈現更緊湊的車身造型。

McLaren更以全新自主開發的ART (Automated Rapid Tape) 自動快速成型碳纖維技術,應用於W1主動式前擾流系統,達成重量更輕、強度更高,並顯著減少碳纖維材料耗損,為未來的工程研發開創更多可能性。


McLaren的碳纖維發展史不僅見證了汽車工業的技術突破,更體現了品牌在輕量化與性能完美融合的堅持。從最初的F1賽道科技移植到現代量產超跑,McLaren持續引領碳纖維應用潮流,成為全球頂級汽車品牌的指標。未來隨著W1及更多車型的問世,相信McLaren將繼續站在超跑科技的最前沿,引領汽車世界的下一個半世紀。

保時捷全面升級 PCM 系統:更高效能與全新功能


隨著新年度車型的變更,保時捷為其 911、Taycan、Panamera 和 Cayenne 車系帶來了全新的數位用戶體驗。經過全面更新的 Porsche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PCM) 系統,不僅在性能上有所提升,還新增了多項功能,包括支持 Dolby Atmos 音效技術、亞馬遜數位助手 Alexa 以及擴展的 Porsche Connect 套件。

保時捷一直以來都代表著動力、最先進的技術解決方案與極致的性能,而這不僅限於動力系統和底盤技術,也同樣適用於其數位體驗。隨著新年度車型的推出,911、Taycan、Panamera 和 Cayenne 車系將在 資訊娛樂系統 和新功能上迎來重大改進。

更高效能的 PCM 系統
新一代的 PCM 系統搭載了更強大的硬體,系統反應更為迅速。除了優化的運算效能外,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選項,如 第三方應用程式的直接訪問,用戶可以在 PCM 系統內原生使用大量應用程式。為確保穩定的數位體驗,Porsche Connect 套件已成為標準配備,並且可享有 10 年 的服務期。


全新應用商店與數位助手
自新年度開始,Porsche 也將推出 Porsche App Center,提供用戶直接訪問大量來自不同領域的應用程式,這些應用程式涵蓋了音樂、視頻、播客等流媒體服務,還有新聞、媒體庫、天氣等實用功能。除此之外,用戶還能找到有關旅遊景點、駕駛路線和電動車充電站的信息,甚至還有遊戲、卡拉 OK 和智能家居控制應用程式。Porsche 正在不斷擴展和改善其應用程式庫,為用戶提供更多選擇。

除此之外,Amazon Alexa 也將首次作為數位助手提供給駕駛者使用。用戶可以通過語音命令控制智能家居設備,例如開關車庫門、燈光等,還能搜尋信息、管理代辦清單和購物清單,播放播客或音樂,甚至查詢最新的天氣和新聞。Alexa 可通過語音命令「Alexa」啟動,也可以在 PCM 系統中設置為個性化按鈕或圖標開關。

身臨其境的 Dolby Atmos 音效技術
保時捷的 PCM 更新不僅限於性能提升,還對車內音效體驗進行了完美升級。首次搭載 Bose 和 Burmester 頂級音響系統的車型,將支持 Dolby Atmos 音效技術,為乘客帶來沉浸式的音樂體驗。Dolby Atmos 讓音樂與聲音在車內的每一個角落呈現出卓越的清晰度、深度與精確度,讓駕駛者和乘客彷彿置身於音樂會現場或一部音頻劇中,感受如同親臨其境的聽覺效果。為了體驗這種技術,用戶需要配備支持 Dolby Atmos 的音頻來源,並可通過 App Center 下載相關應用。

持續創新,提升數位駕駛體驗
透過這次全面升級的 PCM 系統,保時捷再次強調了其持續擴展服務範圍、提升車主駕駛體驗的決心。新年度車型的訂購已經開始,無論是從更高效能的 PCM 系統,還是更多元化的數位助手和娛樂功能,保時捷都在不斷突破界限,為用戶帶來更多與眾不同的駕駛樂趣。

將航空科技帶入頂級超跑!McLaren 全球首創 ART 碳纖維技術


作為碳纖維應用技術的業界先鋒,McLaren憑藉超過40年來於賽車與量產車上的經驗,持續推動著輕量化與性能的極限。而現在,品牌再度創下全球先河,首次將原本用於航空工業的碳纖維製造技術帶入汽車領域,正式推出革命性的「McLaren ART碳纖維」(Automated Rapid Tape),為超跑工程立下全新里程碑。


McLaren ART碳纖維技術,原理源自航太產業最新一代噴射機與戰鬥機的結構製造方式。不同於傳統以人工鋪設預浸材料(pre-preg carbon fibre)的生產方法,航空業界近年已開始利用機械臂自動精密堆疊複合材料帶(composite tape),製造機翼與機身結構,精度與效率都大幅提升。McLaren此次突破性的「Automated Rapid Tape」技術,則進一步以固定的複合材料沉積頭搭配可快速移動與旋轉的平台,成功大幅提高生產速度、精確度與量產可行性,真正實現超跑碳纖維結構的高效能工業量產。

這項創新技術帶來眾多前所未有的優勢。首先,工程師能夠自由調整纖維的排列方向,使材料在特定區域達到極致剛性,同時又能在其他部分保留適當彈性,徹底突破了傳統碳纖維材料的設計限制。透過精密調整纖維佈局,材料的重量分配得以最優化,尤其可將纖維密集集中在受力最大的連接點、邊緣及接合處,而其他低受力區域則可大幅減少用料,進一步強化「輕量化與高強度」的極致平衡,創造出更高性能、更高效率的結構。


ART碳纖維在生產過程中更大幅降低了廢料產生量,最多達95%的碳纖維材料可直接用於最終結構,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由於是自動化生產,更能確保每個零件皆能達到極致精確度,降低因人工誤差導致的材料損耗,進一步確保產品品質的一致性。

而這一創新生產方法的另一大優勢,是大幅降低碳纖維零件的製造時間與成本,意味著未來McLaren能更大規模地將碳纖維應用在更多車身及結構零件上。這將徹底改變超跑業界對碳纖維材料應用的想像,不再僅局限於底盤或結構核心,而是更廣泛地延伸至整車的各個層面。

事實上,這項技術並非未來概念,而是McLaren已投入使用的現役技術。品牌位於英國謝菲爾德的McLaren Composites Technology Centre(MCTC)已正式安裝了ART碳纖維原型量產機組,並將於2025年正式擴充成工業級產線,大幅提高量產能力,真正實現頂級碳纖維零件的大規模工業生產。


McLaren首款應用ART碳纖維技術的量產車型正是品牌即將問世的極致超跑McLaren W1,該車配備的主動式前擾流固定翼面即採用ART碳纖維製作。由於採用ART技術,其剛性較傳統預浸材料高出約10%,對負責產生高達1,000公斤下壓力的前翼結構而言,是極為顯著的性能提升。未來,McLaren也計畫將ART碳纖維技術應用在更多W1量產零件上。

展望未來,McLaren ART碳纖維的誕生,為品牌下一代超跑架構提供了無限可能性。品牌更計畫透過這項革命性技術,研發下一代更輕、更強、更有效的超輕量碳纖維底盤結構,真正定義未來超跑的標準。


看到McLaren將航太領域的高端碳纖維生產技術成功轉化到超跑量產領域,實屬令人激動的汽車工程突破。這不僅再次證明McLaren在碳纖維輕量化科技的領導地位,更顯示品牌不斷推陳出新、追求極致性能的決心。我深信隨著ART碳纖維技術的量產化與普及,McLaren未來的產品勢必能以更極致的性能與更高的價值,徹底改寫頂級超跑市場的標準。

Daimler Truck 建立歐洲最大半公共充電網絡,加速電動貨車發展!


Daimler Truck 計劃在 2030 年前建設歐洲最大半公共充電網絡,目標在各地設置超過 3,000 個快速充電站,為電動貨車提供更便捷的充電體驗。這將有助於解決當前重型電動商用車充電基建嚴重不足的問題。目前全歐洲可用於貨車的快速充電站不足 1,000 個,遠遠未能滿足未來需求。根據 ACEA(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估算,到 2030 年,歐盟要達成碳排放減排目標,至少需要 35,000 個功率達 800 kW 以上的充電站,因此 Daimler Truck 的計劃無疑將對市場帶來重大影響。


TruckCharge:讓充電站發揮更大價值
Daimler Truck 將透過 TruckCharge 計劃,讓擁有充電設備的業者開放充電站予外部車輛使用,變成收費式的「半公共充電站」,以提升充電站的利用率,進一步擴展充電網絡的覆蓋範圍。TruckCharge 預計 2025 年第三季正式投入運作,將與現有的公共充電網絡互補,例如 Milence(由 Daimler Truck、TRATON GROUP 和 Volvo Group 合資成立的充電網絡營運商),計劃在 2027 年前設立 1,700 個高速公共充電站。

Daimler Truck 的 eMobility/H2 業務負責人 Martin Hink 表示:「TruckCharge 計劃希望解決電動貨車充電基建上的重大缺口,讓充電站擁有者能夠增加收入,同時也為電動貨車車主提供更靈活、低成本的充電選擇。」TruckCharge 不僅提供充電服務,還包含預約、支付等功能,確保用戶能夠更高效地規劃充電時間。


Daimler Truck 進一步擴展公眾充電網絡
除了發展半公共充電站,Daimler Truck 亦在歐洲擴展公共充電服務,TruckCharge 用戶可透過 Mercedes ServiceCard 連接 UTA Edenred 網絡,享受 28 個歐洲國家的公眾充電站服務,並於 2024 年內陸續擴展至更多市場。


商業電動化勢不可擋,充電基建成關鍵
隨著全球物流業不斷向電動化邁進,充電基建已成為電動貨車發展的最大障礙。Daimler Truck 這次的大規模投資,將有助於改善電動貨車的運營環境,提升商業車隊對電動化的接受度。相比於傳統柴油車,電動貨車雖然在營運成本上更具優勢,但如果充電配套不足,車隊的轉型仍會面對巨大挑戰。Daimler Truck 這次的計劃無疑是為行業「鋪路」,讓電動貨車發展更具可行性。至於未來這個充電網絡能否真正發揮效用,就要看市場的接受程度以及實際執行情況了!

終極告別作!Toyota GR Supra MkV Final Edition 限量紀念版


回歸六年,經典再見。Toyota GR Supra自2019年在品牌掌門人豐田章男(Akio Toyoda,又名Morizo)的親自操刀下重新問世,六年間不僅證明其在賽道上的實力,也成功征服了無數車迷的心。2026年式GR Supra將以特別打造的「MkV Final Edition」限量版作為這一世代的最終章,向這部傳奇跑車致敬。


GR Supra自誕生以來即融合Toyota GAZOO Racing嚴苛的賽道實戰經驗,並在全球頂級賽事中屢創佳績,包括Formula Drift、美國及日本Super Taikyu系列賽事,以及充滿挑戰的Nürburgring 24小時耐力賽等。藉由「Kaizen」持續改良精神,Supra每年不斷更新優化,而這次Final Edition更將累積多年的賽道經驗完整落實在量產車款,進一步提升駕馭樂趣。


GR Supra MkV Final Edition在操控與動態表現上都有大幅精進,包括全新的差速器控制系統與專屬調校,有效提升後輪抓地力,減少轉向不足問題。煞車系統也升級採用更大型Brembo高性能碟盤,帶來更出色的制動力。此外,懸吊系統經重新調整,增加底盤剛性,前後輪外傾角調整也改善過彎穩定性,加上經過強化的前後橡膠襯套及車體強化結構件,駕駛可清楚感受到更緊密、更直接的路感回饋。


為了讓車輛擁有最佳的空氣動力表現,Final Edition新增了碳纖維鴨尾後擾流板、前輪拱導流片與前輪導流板等空力套件,讓前後配重與下壓力獲得優化,加上電動輔助轉向系統的調校升級,整體操控更犀利、更敏捷。

外觀方面,MkV Final Edition配備全新19吋啞黑輪圈、亮面碳纖維鴨尾尾翼及碳纖維後視鏡外殼,凸顯運動化風格。內裝則大量採用Alcantara與真皮材質座椅,紅色縫線、GR刺繡Logo及紅色安全帶等細節,完美襯托出熱血氛圍。此外,原廠也附贈GR專屬杯架蓋及迷彩車罩等獨特配件。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Final Edition亦提供「GT4 Style Pack」套件選配,包含兩款專屬啞光車色:Burnout與Undercover,車身側邊GT4風格拉花、啞光碳纖維鴨尾尾翼、啞黑Supra車尾銘牌及紅色後視鏡蓋,完整致敬GR Supra GT4 EVO2賽車的熱血精神。

動力心臟延續GR Supra招牌3.0升直六渦輪增壓引擎,提供382匹最大馬力與368 lb.-ft扭矩,0-60 mph加速表現自排僅需3.9秒,手排也可達4.2秒。不論手排還是自排,均配備Torsen後軸限滑差速器、米其林Pilot Super Sport高性能輪胎、電子控制可調避震系統(AVS)及Sport模式切換,提供車主隨心所欲的駕馭樂趣。

GR Supra MkV Final Edition將於2025年春季正式登場,並於2026年春季結束第五代GR Supra的生產。


GR Supra推出這款MkV Final Edition限量告別作,感覺既興奮又不捨。每一個細節都是為熱愛賽道駕馭、追求純粹性能表現的車迷量身打造。不只是動力的極致追求,更重要的是駕駛者與車輛之間的完美互動。Final Edition絕對會成為車迷心目中經典中的經典,也是熱血跑車時代畫下一個最完美的句點。

致敬經典更添熱血魅力!Toyota GR86 Yuzu Edition 限量 860 部


Toyota為旗下熱血跑車GR86再次注入活力,宣布將於2026年式推出鮮明奪目的限量版——GR86 Yuzu Edition,這款新車以明亮的「柚子黃」車色(Yuzu)作為最大亮點,向當年頗受歡迎的前代車型Scion FR-S Release Series 1.0致敬。限量僅860台的Yuzu Edition,勢必成為市場炙手可熱的收藏車款。


GR86 Yuzu Edition基於頂級Premium版打造,外觀採用醒目的18吋啞黑色輪圈,搭配車身多處黑色專屬裝飾件,塑造鮮明對比效果,更顯搶眼個性。車室內同樣延續黑與黃色的主題,黑色Ultrasuede®運動座椅點綴著黃色縫線與打孔裝飾,方向盤、手煞車拉桿及門飾板也採用相呼應的黃色細節,營造出熱血且質感兼具的座艙氛圍。


性能方面,GR86 Yuzu Edition標配Brembo煞車系統及SACHS高性能避震器,前者提供更強勁制動力道,後者則帶來更加穩定與靈活的操控表現,保留GR86一貫的駕馭樂趣與靈巧性。此外,原廠也提供選裝的GR專屬銀色尾飾管排氣系統及空力套件,滿足熱愛自我風格表現的車主。

動力維持GR86經典配方,全系列搭載2.4升自然進氣水平對臥四缸引擎,輸出228匹馬力與184 lb.-ft扭矩,0-60 mph加速手排版僅需6.1秒、自排版則為6.6秒。所有車型均可選擇6速手排或6速自排,搭配Torsen®後軸限滑差速器,確保極佳的彎道循跡性能。


去年GAZOO Racing團隊已為GR86全車系進行了細部優化調校,包括油門反應及引擎扭力曲線,提升駕駛操控樂趣。這些升級將全面延續至2026年式車型,同時Performance Package(包含Brembo煞車及SACHS避震器)亦會提供給GR86及Premium等級選配,而在Yuzu Edition則列為標配。

此外,GR86輕量化本質依舊未變,手排入門版僅重2,811磅(約1,275公斤),透過鋁製引擎蓋、前翼子板及車頂面板等減重工藝,以及座椅與結構黏合劑的應用,讓整體車重控制在同級競爭者之下,帶來靈敏且直接的操控感受。


座艙則延續駕駛者導向設計,低重心座椅、數位化儀表板與8吋多媒體觸控螢幕均列為標配,Premium及Yuzu Edition更升級8喇叭音響系統,提供舒適與熱血兼具的車內環境。

GR86 Yuzu Edition不僅以致敬經典的姿態吸引熱血車迷,也透過限量與獨特的色彩設計凸顯收藏價值,搭配升級後的性能表現,絕對是喜愛純粹駕駛樂趣的車主難以錯過的夢幻逸品。

美國發布 Toyota GR Corolla 賽道級進化、空力再升級


近日美國 Toyota GAZOO Racing公開了一款全新GR Corolla開發測試車的偽裝原型,在Formula Drift長灘站正式登場之前搶先曝光,預告品牌未來將推出更熱血、更專注於賽道性能的GR Corolla終極版本。


從官方釋出的偽裝圖中可以發現,這輛GR Corolla在外型上已有顯著改動,前輪拱新增了導流散熱開口,引擎蓋也增加散熱孔設計,同時後方搭載了更具侵略性的空力尾翼,顯然針對空氣力學效能做了大幅優化。此外,新車預計將提升扭力輸出,搭配專屬調校的底盤設定,性能表現可望再進一步超越現有GR Corolla。


根據官方資訊,目前GAZOO Racing團隊仍在積極調校測試中,務求達到Akio Toyoda(豐田章男)的嚴格要求,並由他親自進行最終試駕,確保新車的駕駛體驗與性能表現能夠達到Toyota賽道基因的標準。Toyota表示有關這款GR Corolla終極版的詳細資訊,將於2025年秋季正式公開,屆時這款「賽道化GR Corolla」勢必將掀起熱血駕駛與車迷的高度期待。


這次GR Corolla的進一步進化,不僅展現了Toyota持續推動性能車型的決心,也讓GR家族的定位更清晰、更完整。若正式推出,勢必成為鋼砲市場的新指標,絕對值得熱愛駕駛的你我拭目以待!

Maserati 全新 Officine Fuoriserie 客製工坊隆重開幕


位於義大利摩德納Viale Ciro Menotti的Maserati百年歷史工廠,近日迎來品牌又一重要里程碑。全新的「Officine Fuoriserie Maserati」高端客製化專屬空間正式啟用,透過最精緻的工藝技術與尖端的創新塗裝設備,讓車主的每一個獨特願望,皆能在這裡完美實現。


自百年前Mario Maserati從義大利波隆納Piazza Maggiore廣場上的羅馬海神(Neptune)雕像獲得靈感,親手設計出品牌經典的三叉戟標誌,並於次年首次出現在Tipo 26的水箱護罩上,Maserati的輝煌故事便由此展開。從賽道馳騁到豪華公路座駕,這個象徵傳統、創新與尊貴的標誌,始終提醒著Maserati對客戶需求的高度重視,也彰顯著品牌追求極致工藝、豪華享受與無盡夢想實現的品牌哲學。如今踏入2025年,三叉戟標誌已成為奢華汽車界的經典標誌,而「Officine Fuoriserie Maserati」正是品牌迎接下一個百年新篇章的重要開端。


在全新的Officine Fuoriserie Maserati中,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將不再受限,從顏色選擇到內裝材質搭配,甚至是更精細的細節工藝,都能透過品牌專屬團隊的高端技術與匠心設計得到完美呈現。工坊更特別引進創新塗裝生產線,結合傳統義大利手工藝與先進數位科技,讓每一輛Maserati都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未來,Maserati將透過Fuoriserie高端客製化計劃,持續大膽投入設計創新與科技突破,真正實踐「以客為尊」的豪華品牌願景,持續塑造奢華汽車產業的未來新標準。


Officine Fuoriserie Maserati的誕生,標誌著品牌進一步朝向頂級奢華客製化市場的戰略升級,讓每位車主都能親自參與專屬座駕的打造過程,將個性與品味具體呈現於座駕之中。從歷史中汲取靈感,結合現代科技創新,Maserati透過這項舉措,再次強化其品牌獨特的奢華魅力與市場定位,也正式開啟品牌下一個百年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