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C
Hong Kong
Wednesday, April 30, 2025
主頁 博客 頁面 5

Aston Martin Valhalla 火力全開!1,079 匹混能猛獸進入最終調校


當你以為Valkyrie已經是極限,Aston Martin 再次突破常規,正式公布旗下首部量產PHEV中置引擎超跑——Valhalla的最終實測進度。這部擁有1,079匹馬力與1,100Nm峰值扭力的PHEV猛獸,正在西班牙賽道與公路進行最後調校,進入投產前的最終衝刺階段。這不僅是品牌首款具備EV模式的中置超跑,更象徵Aston Martin從F1技術、Le Mans賽事經驗,一路走到混能超跑的新里程碑。


Aston Martin選擇在西班牙IDIADA試驗場進行包含高速彎道、乾濕地操控、煞車耐熱、主動空氣力學調校等多層次測試。參與測試的包含三屆Le Mans冠軍車手Darren Turner,與Aston Martin工程團隊一同在極限條件下調校每一個細節。


三部車分別披上Podium Green × Lime Green、Verdant Jade × Valkyrie Gold及Satin Sintila Silver配色,象徵品牌對性能與藝術並重的態度。尤其在一般道路的測試階段,更聚焦避震系統與日常駕乘回饋的細緻調整,令這部極端機器能真正兼顧公路實用性與賽道極致性能。

Aston Martin「第一次」的集大成
Valhalla 幾乎囊括了品牌一系列「第一次」技術突破:

• 首款量產中置引擎超跑
• 首部搭載純電行駛模式的PHEV
• 首次應用4.0L V8 雙渦輪 Flat-plane 曲軸引擎
• 首次引入新開發的8速DCT雙離合波箱
• 首次結合前軸雙電馬達支援四驅+扭力矢量控制
• 首度使用後軸電子差速(E-Diff)

這不只是把硬件堆疊,而是一次完整的「系統工程進化」,結合Aston Martin長年F1技術積累與內燃機技術美學,將混能架構調校到可媲美純內燃引擎的回饋感與駕控質感。


開發負責人Simon Newton表示:「Valhalla 的開發過程讓我們打開了無數動態表現的新可能。1,079匹馬力並非困難,難的是如何將這股力量精緻化,令它在賽道上狂放,但在公路上從容,這就需要依賴主動空氣力學與整合控制系統的完美配合。」

這正是Valhalla與一般PHEV超跑最大的區別。它不是將電動當作節能配角,而是將電力與燃油動力進行融合與同步控制,令每一秒駕駛體驗都充滿流動與張力。


限量999部,2025年第二季正式生產
Valhalla 將於 2025 年第二季開始生產,限量999台,每一部都幾乎可視為工程師與車手共同鍛造的動態藝術品。這款車並非為大眾市場而生,而是向超跑世界的一個聲明:Aston Martin的極致,從未止步於Valkyrie。

Valhalla 不是「下一款旗艦」,而是「另一條路徑」。在一眾超跑品牌紛紛朝向純電邁進之時,Aston Martin選擇以PHEV為橋樑,試圖融合感官、聲浪、控制與電能的即時性。這種對駕駛深度的追求,不單屬於工程層面,更是對「駕駛」這件事的重新定義。

Mercedes-Benz MBUX 2.6 超狂更新一次過解鎖 4 大新功能


Mercedes-Benz再次為超過二百萬部車帶來一次重磅OTA(Over-the-Air)更新,MBUX 2.6不只是升級導航咁簡單,今次直接將「AI對話」、「Google 衛星圖」、「電動車智慧充電導航」、「越野追蹤記錄」四大功能,一次過打包送上。講真,呢種後期持續升級體驗,真係愈開愈有驚喜。


Google衛星導航加入戰場,駕駛視野拉到極致
先講最直觀實用嘅新功能:Google Satellite View。今次MBUX整合咗Google高解像衛星影像,駕駛者可以用到類似Google Maps嘅「鳥瞰模式」,尤其喺開車穿越郊野或無明確地標時,畫面更清晰、更有方向感。而且用家唔使特別買新車,只要係用第二或第三代MBUX系統,已啟用「Satellite View」Digital Extra,就可以直接升級。

EV專屬導航加強版:Live Alternative Routes + Electric Intelligence
電動車用戶亦有重大升級:全新 Live Alternative Routes 功能,會根據即時路況自動為你選擇最佳充電路線,而且唔再局限於一條路,反而會提供「替代方案」,確保你不單止夠電,仲夠快夠順。而且仲會自動更新中途充電站資訊,考慮交通擁塞、剩餘電量及充電所需時間,實用度爆燈。


ChatGPT登陸MBUX,AI陪你傾偈都無問題
當然最「科幻」嘅功能就係MBUX Voice Assistant正式整合ChatGPT,唔講唔知,原來舊款第一代MBUX都用得,Mercedes-Benz真係冇忘記舊車主。依家你可以問天文地理、問冷知識,甚至「追問」問題都得,ChatGPT會根據上下文作出自然語句回應,等你雙手唔離軚盤,都可以同AI傾偈傾到盡。

越野發燒友福利:Offroad Track 功能登場
鍾意挑戰野外路線嘅越野迷要注意,今次更新加咗Offroad Track,不但可記錄你行過嘅路線、拍片、讀取GPS座標、坡度、速度同升降數據,仲可以一鍵分享俾其他車主,變相建立一個越野社群平台。想出trip拍vlog?呢個功能夠晒專業!


今次更新涵蓋大部分第二代及第三代MBUX車型,包括G-Class、EQS、EQE、GLS、GLE、GLB、GLA、S-Class、C-Class、A-Class等,甚至某啲2021年後型號都已經可以開通部份功能。ChatGPT更係由第一代MBUX開始支援,Mercedes-Benz明顯係有心將「智慧駕駛體驗」普及化。

今次MBUX 2.6更新唔單止係技術進步,更係體現Mercedes-Benz「買咗之後都唔會Out」嘅品牌承諾。講真,以往買車之後功能落後就注定被淘汰,依家透過OTA更新,反而愈開愈進化,等車主唔洗追新車都享受最新科技。

ChatGPT對應MBUX,唔單止係 gimmick,反而係AI輔助駕駛新時代嘅重要一步;而Offroad Track就更好玩得嚟有紀錄有分享,實用兼娛樂。喺「車不再只係車」嘅時代,Mercedes-Benz再次向前邁進一大步。

Toyota 新一代 GR Yaris 登場!極致改良 + 賽道級空力套件


Toyota GAZOO Racing正式發佈進化版GR Yaris,新車除了承襲原本熱血設定,這次更針對操控、傳動與安全性進行大幅升級,並加入「Aero Performance Package」空力性能升級套件,預定2025年秋季登場,無疑是GR Yaris史上最強進化!



外型設計:空力美學直送賽道技術!
進化版GR Yaris維持經典小鋼炮風格,但外觀上的「Aero Performance Package」把視覺殺氣值推到極限。包括:
• 帶有冷卻導風口的鋁製引擎蓋:直接來自GRMN與全日本拉力車開發經驗,提升引擎熱能管理。
• 新加入的前唇擾流:原本非必需品,最終因職業車手大嶋和也要求加入,進一步平衡高速下前軸抓地力。
• 葉子板導風口、燃油缸下護板、可變角度尾翼與後保險桿導風口,每一項都針對空力優化,源自真實賽車需求。

這些升級不只是為了外觀,更明顯提升高速穩定性與操控性,對於重視賽道表現的車迷來說簡直是夢幻套裝。



車廂與安全:性能與人性並存
GR-DAT 8速自動波箱進一步升級,變速反應更快、降檔範圍更廣,而且針對爬坡、激烈駕駛等場景優化升檔時機。同時,全車系可選縱拉式手掣,這項設計曾是拉力賽專用,如今平民車主也可享受拉手掣甩尾樂趣。

而最實用的,是Toyota Safety Sense主動安全系統現已成為全車系標準配備,無論你買的是RC、RZ還是RZ High Performance,安全保障全面升級,駕駛安心感大大提升。


動力與底盤:每個螺絲都充滿賽車魂
這次GR Yaris除了GR-DAT變速箱強化,底盤也針對細節進行深度調教,包括:
• 採用全新高剛性螺栓,大幅提升轉向反應與直線穩定性;
• 調整避震器阻尼,兼顧操控與舒適;
• 專屬EPS電動輔助轉向程式,由專業車手實測調校,實現更直接線性的轉向手感。

不同等級有不同個性:RZ High Performance針對賽道極限駕駛設計,RZ則更加萬能,能應對彎路與街道日常需求。



誰適合這部狂暴小車?
• 賽道玩家:直接攻頂,RZ High Performance配Aero Package,開上賽道即變身WRC戰駒。
• 熱血車迷日用兼顧:選RZ自動波版,享受操控樂趣之餘,不需時時踩離合。
• 年輕入門買家:RC版本價錢最親民,MT純粹駕駛樂趣依然保留,還可選裝拉力手掣與安全配備,玩味十足!



GR Yaris能在原本已非常出色的基礎上繼續進化,證明Toyota對於性能車的熱誠未曾稍減。這種把每一顆螺絲、每一項空力細節都視作關鍵環節的態度,不單是為賽車而來,更是給全世界車迷的一種誠意。

從駕駛者角度看,這部車不只是一台代步工具,更像是一部會讓你重新愛上駕駛的機器。如果你心裡還留有對「駕駛樂趣」那份渴望,那麼這台GR Yaris,是時候讓你重新點燃那把火。

Mercedes-Benz G 580e 能汽油所不能


平治有兩個長青車系,Vito 客貨車和 G-Class 豪華越野車,幾十年來都是差不多同一個樣,但仍然長做長有,就像某些資深藝人久不久露面時被人質疑是否一直食防腐劑來凍齡般。有 30 年車齡的 G-Class 現也要跟潮流來個電動版本,我們一向認為越大、越重、越耗油的汽車越適合轉由電動驅動,而越野汽車一向講求慢速爬行時有即時和強大的扭力反應,以電動來越野可說是天作之合。電動的這部 G 580e 更是平治量產汽車中首次有由四個摩打獨立驅動四個輪胎的驅動方式,能做到一些電油 G-Class 不能的把戲。


作為車系的電動版本,G 580e 與現有 G-Class 的模樣沒有大分別,少少不同之處在於有較厚的頭冚,標準的鬼面罩有四條黑色橫間,改配黑色罩蓋會有光環,沙板有銀色「EQ」章,後輪拱開有 Air Curtains 入風口,新設計的車頂膠條有不同的 A 柱邊以及減低風阻的尾翼尖;屬 Edition One 的這部特有 Classic Grey Solid 灰車身顏色(另有 South Sea Blue Magno 藍、Obsidian Black Metallic 黑、Opalite White Magno 白、Opalite White Bright 白色可選)、車身膠條藍色線、藍色制動卡鉗、門邊鏡「Stronger Than Time」圖案照地燈,以及附有 AMG Line 裝飾,包括有黑色門鏡殼、20 吋亮黑色 AMG 款輪圈、門柄「G」logo、銀色踏腳板、灰加黑色 Nappa 皮座、藍色縫線、藍色紋碳纖飾件。G-Class 傳統上有的外露門鉸、搭在沙板上的指揮燈、圓圈頭燈、「U」形尾燈這些硬朗設計都是一樣,車尾的後備胎盒則改為一方形的「Designer Box」,可收藏充電線、雪鏈和工具之類。


車子的錶板和車廂設計與 G 500 同樣只有少少不同,方形的冷氣風口裝飾、長方形的門手柄、乘客面前的「緊握扶手」等都是現有 G-Class 的硬派設計。從軚盤按鈕選擇的儀錶圖案,除如常的黑白色「Classic」、像時光隧道的「Sport」、只得兩個框的「Understated」、大地圖、「車仔跟線」輔助模式、「入廠維修」提示外,亦有其他平治 GL 越野車系也有的「泥地」越野顯示。中台屏幕可玩 64 色氣氛燈光、前座按摩、Energizing Comfort 放鬆程式、透過 360 度泊車鏡頭顯示車頭大石和深坑障礙的「Transparent Bonnet」(透明頭冚)、「泥地」越野資料,安全系統同有 Active Brake Assist 自動煞車、Active Lane Keeping Assist 偏航警示和扭軚輔助、Blind Spot Assist 盲點有車警示、Drive-away Assist 前車開車提示、倒車橫向障礙提示。Dynamic Select 反應系統有行街的 Comfort、Sport 模式和可自定踩電反應、懸掛軟硬、軚盤重量的 Individual,用來越野的有 Trail 泥地和 Rock 擒石;所用的新版 MBUX 系統除了無需講「Hey Mercedes」便可召喚個別功能外,G-Class 特有 20 個專用聲控詞彙。


機械上,G 580e 的四個摩打安裝在經改裝以符合電動用途的樓梯車架上,由短的半軸驅動車輪,半軸有兩個萬向鉸,讓懸掛收縮時 Camber 角度不會改變,各摩打有 108 kW(約 145 匹)最大輸出,系統總輸出 432 kW(587 匹)/1,164 牛頓米,每個摩打設有 2:1 的 Low Range 減速齒即加力波,用時極速由 180 km/h 減至 85 km/h。容量 116 kWh 的電池與車架綜合在一起,循例增強了車架剛性,電池有防扭曲的外殼來防水和防污。含碳纖維的車底防撞板重 57.6 kg、厚 26mm,表面塗有一層厚 1mm 的防彈石物料,由 50 顆螺絲繫到樓梯車架上。車子續航距有 491 km;200 kW DC 快速由 10% 充至 80% 需 32 分鐘。懸掛系統同樣是前雙搖臂、後 De Dion 橫軸,Adaptive 吸震器能自動調節軟硬來抵消路面不平和車身前傾後仰;車子兩軸間的離地距有 250 mm,涉水深度比電油 G 500 的 700 mm 深,有 850 mm,傾側行車 35 度和攀斜度 100%(即 45 度)與它一樣。


有四個摩打共 587 匹輸出的 G 580e,可以預期不會慢到哪裡,即使其 3,085 kg 的重量比電油 G 500(2,410 kg)要重多 675 kg,車子 0-100 km/h 加速只需 4.7 秒,比 G 500(5.4 秒)快許多,差點可追到 AMG G 63(4.4 秒),無視 G-Class 本身又高又重的鐵盒身形;撇除電油引擎的震動和聲響,車子就是靜靜的一踩便去,想有點聲音聽的話可開啟 G-Roar 功能來播出模仿 V8 引擎的「雄雄」聲,一如以往我們總是覺得這些合成聲效有點吵耳和虛假。軚盤撥片拖慢充電控制有「D+」滑行、「D」少少拖慢、「D-」強度拖慢、「D–」最大拖慢,以及因應車前情況自動改變拖慢度的「D Auto」五個模式。


車子玩法上最大的不同,是中控台上的 Offroad Cockpit 越野控制板因電動關係所以有不同功能。G 580e 因每個車輪都是獨立驅動,所以可以一起運轉做到上鎖,也可以分開運轉做到兩大差速效果:最「差」可以 G-Turn 原地自轉,「差」少一點可以 G-Steering 四輪轉向,玩時要用 Rock 模式再撳 Low Range,G-Turn 時撳軚盤左右撥片令一邊輪胎向前轉、一邊輪胎向後轉來原地自轉,放手會停,最多可轉兩圈;25 km/h 下有的 G-Steering,憑摩打獨立改變轉速來做到四輪轉向,例如可在狹窄山路上將車拗入彎那樣;另用 Low Range 時自動有的 Intelligent Offroad Crawl 是一慢爬的定速巡航功能,撳軚盤撥片來選擇 Slow Crawl 慢爬、Variable Crawl 變速爬行或 Fast Crawl 快爬,Slow Crawl 時車子自動以 2 km/h 慢駛,Variable Crawl 時會龜速上山,下坡時司機可自主控制電門和煞車踏來稍稍加速和減速,Fast Crawl 時以 8 km/h 快爬。以上全是電動 G-Class 的獨門秘技,但廠方表示法例並不容許在公眾路上使用,所以我們完全沒有試用過。G 580e 繼續有足 G-Class 一向的豪華氣派和硬朗設計,電動的它更就越野功能上有新玩法,能帶來一個特別的乘駕體驗。


兩軸間的離地距有 250 mm,澗水深度比電油 G 500 的 700 mm 深,有 850 mm。


車子的車廂設計與 G 500 只有少少不同,方形的冷氣風口裝飾、長方形的門手柄、乘客面前的「緊握扶手」等都是現有 G-Class 的硬派設計。


沙板有銀色「EQ」章,後輪拱有 Air Curtains 入風口,Edition One 有專屬車身顏色。


車子 0-100km/h 加速只需 4.7 秒,比 G 500(5.4秒)快許多,差點可追到 AMG G 63(4.4秒)。


安全系統有自動煞車、偏航警示和扭軚輔助、盲點有車警示、Drive-away Assist 前車開車提示、倒車橫向障礙提示。


撇除電油引擎的震動和聲響,車子就是靜靜的一踩便去,想有點聲音聽的話可開啟 G-Roar 功能來播出模仿 V8 引擎的「雄雄」聲。


透過 360 度泊車鏡頭顯示車頭大石和深坑障礙的「Transparent bonnet」透明頭冚。


每個車輪都是獨立驅動,可以做到 G-Turn 原地自轉和 G-Steering 四輪轉向,每個摩打設有 2:1 的 Low Range 減速齒即加力波。


Individual 模式可自定踩電反應、懸掛軟硬、軚盤重量。


Dynamic Select 反應系統有行街的 Comfort、Sport 模式,用來越野的有 Trail 泥地和 Rock 擒石。


G 580e 有較厚的頭冚,標準的鬼面罩有四條黑色橫間,改配黑色罩蓋會有光環。


AMG Line 有黑色門鏡殼、20 吋亮黑色 AMG 款輪圈、藍色制動卡鉗。


車尾的後備胎盒改為一方形的「Designer Box」,可收藏充電線、雪鏈和工具之類。


AMG Line 裝飾有灰加黑色Nappa皮座、藍色縫線、藍色紋碳纖飾件。


軚盤撥片拖慢充電控制有「D +」滑行、「D」少少拖慢、「D-」強度拖慢、「D–」最大拖慢,和自動的「D Auto」五個模式。

基本規格
動力單元:四個 PSM恒 磁同步摩打
電池容量:116 kWh
最大馬力:432 kW / 587 匹
最大扭力:1,164牛頓米
續航距離:491 km
體積:4,624 X 1,931 X 1,983 mm
重量:3,085 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一換一」售價::$2,380,000
網址:http://www.mercedes-benz.com.hk/
查詢:2895 7288(Mercedes-Benz Hong Kong)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MG3 正式登陸香港駕駛學院!


香港駕駛學院與 MG 香港代理商富利堡企業有限公司於 4 月 11 日簽訂協議,宣佈學院引入手波版 MG3 作為駕駛訓練車輛。簽約儀式由香港駕駛學院行政總裁朱燦培先生與富利堡集團主席黃毅力先生主禮,雙方強調此舉旨在強化駕駛培訓質素。


香港駕駛學院對 MG3 進行了接近一年半的評核,除了到上海車廠進行實地考察及測試,也到訪 MG 代理商的維修廠和零件倉庫作調研工作。他們認為 MG3 在操控性、可靠性、安全性及適用性方面,均能達到駕駛訓練及考核的要求。

全新 5 速手波版 MG3 搭載 1.5 公升引擎,馬力 115PS,扭力 148Nm,車身大小適中,操控靈巧,加上優異的視野,讓學員更容易觀察道路狀況及操控車輛,有助學員更快掌握駕駛的技巧,為考取駕駛執照打下穩固基礎。

此次合作不僅反映香港駕駛學院對培訓質素和專業的重視,亦展現 MG3 的卓越性能獲專業機構認可。



從品牌策略角度觀察,MG能打入駕駛學院這個高曝光、高使用率的特殊市場,不單是提升品牌曝光度,更為MG3建立「人人都揸過」的國民車形象鋪路,有助未來零售銷售的推廣。

XPENG 小鵬正式推送全球最新一輪 OTA 軟件更新 XOS 5.6


XPENG小鵬汽車宣布正式推送全球最新一輪OTA軟件更新—XOS 5.6,繼續鞏固其在智能駕駛與車載互聯方面的技術領先地位。自2024年首次推出全球同步OTA(XOS 5.2)以來,XPENG不斷強化用戶體驗,今次更新不但進一步提升駕駛安全性與個人化設定,更針對歐洲市場推出全新充電站搜尋功能,實用性顯著提升。

XOS 5.6重點改善了駕駛輔助功能,當中包括升級版的自適應巡航控制(ACC),有效減少無預警減速情況,提供更線性和平順的加減速體驗。而車道置中控制(LCC)則加入全新「智能鏡頭校準」功能,能自動微調車載鏡頭角度,進一步提升車道維持準確度,令整體駕駛穩定性和安全性大幅提高。


另一重點升級是「X-Combo」智慧情境系統的進化。今次用戶可自訂更多觸發條件,如車速、電量、內外氣溫等,舉例可自動在進入高速或夜間環境時啟用哨兵模式或調整照明與音效提示。XPENG更首次引入「Combo代碼」功能,讓用戶只需輸入一組代碼,即可快速套用預設場景,無論是冷氣設定、駕駛模式切換,還是自動充電計劃,一鍵完成。另外,用戶更可透過最新版本的XPENG App分享自己創建的Combo設定給其他車主,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共享生態。


針對歐洲市場,XOS 5.6亦帶來更智能的充電站搜尋功能。駕駛者現在可根據充電營運商、插頭類型、收費模式等篩選站點,並查看實時價格與站點數量等資訊。新設的地圖圖層控制亦令充電站分佈一目了然,配合升級後的演算法,系統可更有效地在長途駕駛中自動整合最佳充電路線。目前此功能已率先登陸包括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等17個歐洲市場,並預計持續拓展至更多國家。


XOS 5.6不單是一個系統版本號碼的進化,更是XPENG對全球化智能駕駛市場持續深耕的具體展現。尤其是在X-Combo功能中加入代碼化與分享機制,不但提升互動性,更代表品牌正朝向以「用戶為核心」的服務思維邁進。同時,歐洲市場的在地化調整也反映出XPENG不再只是中國的技術品牌,而是逐步成為具國際視野與落地能力的智能車廠。未來若能繼續深化在駕駛體驗、能源管理與社群建設上的整合能力,相信XPENG有潛力成為下一個國際舞台上的中國代表。

1200 匹混能 Ferrari F80 日本首發!全球限量 799 台


傳承自GTO、F40、LaFerrari等傳奇血統,Ferrari最新限量旗艦「F80」正式於日本首次亮相,全球僅限799台,集F1技術、空氣力學與混能動力於一身,堪稱新一代法拉利性能巔峰之作。

發佈會選址於東京港區的意大利大使館,現場星光熠熠,正值F1日本站前夕,Ferrari F1車隊代表Frédéric Vasseur與當家車手Charles Leclerc親臨支持,象徵這款作品與F1技術血脈緊密連繫。

F80採用一副經特製的 V6 Turbo 引擎(900匹馬力),結合前軸雙電馬達+後軸單馬達組成三摩打系統,構成Ferrari最新PHEV混能架構,輸出高達1200CV(約1,183匹)。這個動力不單超越LaFerrari的V12+電混組合,更以更輕巧的重量與更高的能量回饋效率,在技術層面象徵Ferrari的全新進化方向。

而且,為追求極致空氣動力效能,F80透過 3D金屬列印技術製作車體結構,大幅減重同時提升剛性。再配合來自F1技術的主動空氣力學設計,在 250km/h 產生 1000kg 下壓力,令車輛無論直線穩定或彎道貼服性都處於超跑頂尖水平。


F80最大話題之一是其首創的「2-Seater Monoseat」概念——一個雙人座設定、卻擁有如F1車手般單座艙包圍感的駕駛艙設計,目的是讓副駕駛同樣能感受到駕駛者與機械互動的緊湊節奏。

車內引入全新世代 e4WD(電子四驅)系統,配合以直觀為主導的 **HMI(人機介面)**控制設計,無論是超高速變線或高速入彎時的轉向反應,駕駛者都能享有接近F1級的反饋與精準度。

F80不僅是一款限量旗艦,它本質上是一場技術轉捩點的實驗。它不像LaFerrari仍以V12作為尊貴象徵,而是以「混能V6」為主軸,透過軟硬件整合向極致性能與未來法拉利精神作出詮釋。799台的生產量,也說明這不是只為收藏家而生的藝術品,而是一部Ferrari想讓你親自駕馭、體驗技術與情感結合的終極機械生命體。

在一個車壇逐步邁向純電時代的轉捩點,Ferrari選擇以PHEV形態打造出一部不靠V12也能稱王的超跑,這不僅是對工程極限的突破,更是品牌對未來駕馭感保留的執著——聲浪、熱度、轉向感與電動即時反應融合,這才是「法拉利感」的未來形態。

烈日沙場再出征!Mercedes 展望 2025 巴林站!Vesti 首度試駕 W16 登場


在剛過去的日本站,Mercedes 雖未能盡展潛力,但賽車在練習中展現出的競爭力,為車隊注入不少信心。領隊 Toto Wolff 坦言:「如果我們在排位賽能有更理想的表現,站上頒獎台不是夢。」隨着戰線轉向中東沙漠地帶,2025 年 F1 世界冠軍賽第四站——巴林大獎賽將成為 W16 進一步驗證進展的關鍵一戰。

巴林站關鍵特質:輪胎、溫度與後軸負擔
巴林國際賽道建於沙漠之上,是一條極具挑戰性的「後輪負擔型賽道」,高溫與粗糙路面組合對輪胎是一大考驗。這正是 Mercedes 去年較為掙扎的條件,今年能否藉 W16 的進化迎刃而解,備受關注。

而今年的巴林,還加入了不少新元素:
• 4 號彎出口的碎石緩衝區已擴大
• 起終點直路與 9 號彎的路面顛簸已修復
• 部分排水口位置移除或後移至緩衝區外
這些改動不僅提升賽道安全性,也可能影響車隊在設定上的取捨。

Fred Vesti:實戰接棒 George Russell
來自丹麥的 Mercedes 儲備車手 Fred Vesti 將在 FP1 替代 George Russell 出場,完成今年車隊首場新人練習時段。Vesti 曾於 2023 年在墨西哥與阿布扎比出戰 FP1,這次他將首次試駕 W16,並希望藉此機會將模擬器經驗轉化為實地反饋。

他表示:「我已定下目標,要把每一次駕駛 F1 的機會發揮到極致,這次巴林站就是最佳開始。我會盡全力幫助車隊、George 與 Kimi 進行週末調整。」

賽道知識:巴林的賽道冷知識
• 賽道建在一片曾經是駱駝農場的土地上,周邊種有 1,120 棵棕櫚樹
• 為防止沙塵,沙漠表面會定期噴上膠狀物料減少揚塵
• 路面鋪設來自英國的專用石料
• 自 2004 年起,共有 4 種不同配置用作 F1 賽道
• 賽道落成僅用了 496 天
• 賽道跑道外總緩衝區面積達 140,000 平方米

Mercedes 巴林數據回顧
• 於 2010 年以廠隊身份復出首戰即選在巴林
• 曾在巴林取得 6 次分站冠軍
• 最快圈速仍由 Pedro de la Rosa(McLaren Mercedes)於 2005 年創下:1:31.447

Mercedes 本季在不同賽道條件下的表現仍待穩定,巴林正是一場對「熱地、輪胎磨耗與後軸控制」三大關鍵能力的全面考驗。Vesti 的 FP1 上場既能練兵亦可從年輕角度切入車輛反饋,對車隊開發亦是寶貴資訊。

而從工程策略看,W16 能否在這類高應力環境下展現可靠與一致性,將為中段賽季定下基調。這也將是 George 與 Kimi 重塑競爭力的重要舞台,而 Mercedes 是否能重返領先群組,正要從這片沙海之地開始鋪路。

smart 與 Trek 攜手打造 e-MTB 電動越野單車


在米蘭設計週(Milan Design Week)上,smart 除了全球首發其全新性能旗艦 SUV #5 BRABUS,更聯手美國頂級單車品牌 Trek,揭開名為 smart x Trek Rail+ 9.9 Gen 5 的電動登山單車。這台 e-MTB 不只是向 smart #5 致敬的聯名作品,更代表着兩個品牌對「跨界冒險精神」的共鳴與實踐。

作為 Trek e-MTB 產品線中的頂級型號,Rail+ 9.9 Gen 5 今次以 smart #5 BRABUS 為設計靈感,車身採用低調奢華的 Atom Grey Matte 消光灰塗裝,並以 BRABUS 標誌性的紅色點綴,營造出極具侵略性與科技感的外觀風格。


車架上更印有「open your mind」品牌宣言,與 smart 今代強調探索、自由與個性化的品牌主張呼應。更有趣的是,座墊底部還藏有一組全球座標,標誌着 Mercedes-Benz 設計中心、smart #5 生產基地以及 Trek 總部所在地,象徵兩個品牌的文化融合與製造血統。


這並非 smart 與 Trek 的第一次合作,雙方早前已推出「Project One」項目,強調 co-creation(共創)精神。這次進一步將 smart 的「Contemporary Adventurer」身份與 Trek 提倡的「讓更多人騎上單車、改變世界」使命相互融合,展現對戶外生活與創新設計的共同熱愛。smart 亦聯同德國戶外品牌 HEIMPLANET 推出以 smart #5 為靈感的「THE CAVE」帳篷版本,從交通到露營,全方位實現 smart 的戶外冒險主張。


這台 Rail+ 9.9 Gen 5 e-MTB 隨 smart #5 BRABUS 一同亮相米蘭後,將會於 4 月 23 日現身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Auto Shanghai),進一步拓展其全球影響力。這不僅是一款車與一台單車的聯乘,而是兩個品牌共同對「越界冒險」與「現代奢華生活」的理解與實踐。


smart x Trek 的這場跨界合作,讓我們看到一種全新層次的品牌聯乘,不再只是 Logo 疊加或配色互換,而是理念與生活方式的深度整合。電動單車結合汽車設計語言,再加上 smart 「打開感官」的品牌哲學,明確地指出:移動科技不應只是工具,它也能成為一種引導人們探索生活邊界的靈感載體。這樣的產品與概念,無疑讓「smart」這個名字變得更聰明、更生活化,也更讓人嚮往。

保時捷的循環奇蹟:報廢零件再生為「如新」原廠部件


在「循環經濟」成為全球汽車業關鍵課題的今天,保時捷正透過一項名為 Remanufacturing(再製重組) 的前瞻計劃,為報廢車輛部件注入全新生命力。這不僅是一項對永續發展的承諾,更可能為經典與老爺車愛好者解決原廠零件供應短缺的長年煩惱。

什麼是 Remanufacturing?
簡單來說,Remanufacturing 是將損壞或報廢的原廠零件,例如波箱、起動馬達、導航電腦、發電機等,進行 專業拆解、清潔、測試與重組,最終打造出符合新件品質與安全標準的「再生部件」。

這些部件經過原廠嚴格的品質驗證後,會重新流入全球保時捷經銷商體系,供應予維修或復修用途。過程中,仍可用的零件會保留重用,損壞的元件則會由新料替換,既可保留經典機械感,又有現代可靠性。

早已投入實踐的「再生零件」
目前保時捷已針對約 20 組零件群 展開再製,包括:

• 波箱(Gearbox)
• 起動馬達(Starter)
• 發電機(Alternator)
• 多款電子控制單元(ECU)
• 導航與多媒體模組
而這些損壞件會集中儲存於位於 Sachsenheim 的原廠零件倉庫,再由專業再製中心(通常是原製造商)進行重組,維持純正度與一致品質。


設計初期已納入「可再製」概念
最特別的是,保時捷更將再製邏輯納入 車輛設計初期,從開發階段便考慮哪些零件日後可修可還原,這意味著:
• 符合循環經濟的零件比例將進一步提高
• 維修保養周期可延長,車輛壽命更可觀
• 車主與售後體驗提升,成本更合理
• 為經典車型維持原廠件來源鋪路
未來目標更包括將燈具、電子尾翼電驅馬達、充電蓋馬達等複雜電子部件也納入再製計劃。

減排成效可觀
初步計算顯示:

• 與新件製造相比,再製件可減少最多 50% 的溫室氣體排放
• 物料節省率更高達 80%
這將大大降低供應鏈對新原料的依賴,亦減少運輸碳足跡,為汽車全生命周期減碳提供具體實例。

從保時捷經典車到未來電動化
保時捷生產與物流董事會成員 Albrecht Reimold 指出:「Remanufacturing 是我們對環境與資源的責任體現,更是讓經典與老車主能長期獲得原廠品質零件的承諾。」

除了傳統燃油車,這項技術也已延伸至高壓電池的封閉循環回收,未來將廣泛應用於電動車與下一代模組架構。

這不只是一個可持續策略,更是保時捷品牌文化的延伸 — 工藝之美不該因時間而退場,反而可在時間中重生。這也讓我想到,一輛老車的價值,從來不只在於它的「年資」,而是那份歷史、手感與情懷是否還能延續。而當保時捷決定將「再生」化為品牌主軸之一,未來我們或許會見到越來越多「不再是新車,卻依舊閃耀」的保時捷再次奔馳於街頭。如果每個品牌都像這樣從設計源頭就開始鋪路,那我們距離真正的永續車壇,也許沒那麼遠了。

Renault Scenic E-Tech Electric 全新升級再進化


在榮獲 2024 歐洲年度風雲車殊榮後,Renault 再次強化其旗艦純電家庭用車 Scenic E-Tech Electric,透過一系列智慧升級與人性化設備,令 EV 駕駛更輕鬆、更便利,真正做到日常與長途兼備的全能家庭座駕。Scenic E-Tech Electric 現已加入全新 One Pedal 單踏板駕駛功能,提供第五層動能回收強度,能讓駕駛者只用油門踏板就完成加速、減速甚至完全煞停。這不但能減低煞車系統的耗損,更能提升城市行車效率,實現更順暢的駕駛體驗。此功能可免費 OTA 或於 Renault 經銷商進行升級。


為進一步提升電動車生活的價值,Scenic E-Tech Electric 標配 11 kW AC 雙向充電器,並於 2025 年夏季起提供選配 22 kW AC 快速雙向充電版本,半小時即可補充約 80 公里行程。

透過法國專屬的 V2G(Vehicle-to-Grid)電網回饋系統,可在電費便宜時自動充電、在尖峰時段停止充電,甚至把電力回送電網降低家庭電費。配合 Mobilize powerbox verso 智慧充電座 及 My Renault App,即可安排充電時段、遠端管理能量流向,真正將愛車變成一個「行動儲能站」。


為提升使用者日常體驗,Scenic E-Tech Electric 加入 Plug & Charge 快速充電兼容功能,毋須額外驗證或啟動,插上充電槍即自動啟動付款與充電流程,節省寶貴時間。同時,新版本亦整合 Connected Maintenance 連網維修系統,主動提示保養需求,簡化車主維修安排,並可於 My Renault App 上查閱車況與行程記錄。

Iconic 車型提供兩種新座椅配色(Titanium Black 與 Pure Cool Grey),並標配電動、加熱及按摩功能。Esprit Alpine 與 Iconic 更加入座椅記憶功能,以及新增 臉部辨識攝影機,可根據駕駛者自動切換個人化設定,並識別疲勞徵兆發出警示,提升行車安全。openR link 多媒體系統持續獲得 OTA 升級,搭配齊全的家庭配件選項,讓車廂真正成為移動生活空間。


Scenic E-Tech Electric 採用 Ampere 開發的新世代 EV 專屬平台,車重僅 1,890 公斤,車長 4.47 米,無論是城市通勤或長途遠行都能輕鬆應付。WLTP 續航最高達 625 公里,足以滿足大多數家庭的全方位用車需求。


作為一款標榜「未來家庭電動車」定位的車型,Scenic E-Tech Electric 並非單靠續航與設計取勝,而是靠著一系列實用科技與精緻內裝,體現出 Renault 對於 EV 家庭化與智慧化的真正落地思維。從 Plug & Charge 到 V2G 雙向充電,再到 One Pedal 單踏板駕駛模式與駕駛者識別攝影機,Scenic 的升級不是炫技,而是徹底為「家庭使用場景」服務。這類 EV 不再只是「電車」,而是車廠如何理解並回應真實用家的智慧答案。

BMW M Motorsport 2025 廠隊陣容公布!F1 名將 Kevin Magnussen 領軍新血出擊


BMW M Motorsport 宣佈 2025 年度全新廠隊車手陣容,總共 22 位世界頂尖賽車手將駕駛 BMW M Hybrid V8 與 BMW M4 GT3 EVO,征戰全球多項頂級賽事。其中最矚目的新成員,包括前 F1 車手 Kevin Magnussen(丹麥)、南非人氣 GT 車手 Kelvin van der Linde,以及年僅 22 歲、來自比利時的潛力新星 Ugo de Wilde。

從 F1、GT 到耐力賽 BMW 廠隊戰線全面升級
這支來自 12 個國家、22 位車手 組成的陣容,匯聚老將與新血,橫跨摩托車、GT、耐力賽等多元背景。其中五位美國籍車手為人數最多,其次是四位德國籍與三位比利時籍代表。此外,來自南非、巴西、丹麥、芬蘭、英國、意大利、荷蘭、奧地利與瑞士的車手亦同場較勁,堪稱國際化程度極高。

年僅 22 歲的 Ugo de Wilde 是全隊最年輕的車手,而 BMW 也指出共有五位車手出生於 2000 年後,當中十位年齡未滿 30 歲。對比之下,陣中最年長的,則是現年 56 歲的美國傳奇 GT 車手 Bill Auberlen,真正做到老中青三代齊發。

BMW M Hybrid V8 專責陣容出爐 WEC 與 IWSC 持續主攻
BMW M Motorsport 在 2025 年對外明確區分廠隊策略,特別為旗下混能 Hypercar — BMW M Hybrid V8 設立八人專屬出戰團隊,將投入 FIA WEC 世界耐力錦標賽與IMSA WeatherTech SportsCar Championship(IWSC) 等頂尖賽事。此舉亦顯示 BMW 對 LMDh 項目抱有長期決心與極高期望。而新進化版本的 BMW M4 GT3 EVO 則將成為品牌全球 GT 戰線主力,參與多個地區與系列的 GT3 級賽事,包括亞洲、歐洲與美國賽場。

Rossi 繼續上陣,三位資深老將功成身退
令人欣慰的是,九屆 MotoGP 世界冠軍 Valentino Rossi(意大利)確認續留 BMW 廠隊陣容,繼續以 GT 車手身分參戰。不過,2024 年賽季結束後,三位備受尊敬的資深車手亦宣布離隊,分別是 Maxime Martin(比利時)、Bruno Spengler(加拿大)與 Nick Yelloly(英國)。

BMW M Motorsport 負責人 Andreas Roos 表示:
「2025 對我們來說將是一個極為密集的賽季,我們擁有一支具備一流實力、多樣背景與高度鬥志的廠隊車手陣容。特別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吸納了大量年輕車手,這證明 BMW 提供了一個具前景的發展平台。無論是 Hypercar 或 GT3,我們對所有成員都充滿信心與期待。」

對 BMW M Motorsport 而言,這次陣容公布不僅體現對「年輕化」與「全球化」的重視,更展現對 LMDh 規格 以及全球 GT3 客戶賽事 的雙重部署。Kevin Magnussen 的加入無疑是焦點所在,從 F1 戰場轉戰混能 Hypercar,勢必引來新一波關注。對於想要在新時代 Motorsport 重塑地位的 BMW 而言,2025 年注定是一場全面進攻的序章。

Ferrari 帶來 Dino Beganovic F1 首秀、SF-25 再戰巴林

Screenshot


Formula 1 正式迎來本季首次三連戰,繼日本站後直奔中東巴林,展開第 4 回合角逐。今次來到熟悉的 Sakhir 賽道,不但是開季測試地點,更是賽季中難得集合多樣彎角與高低速挑戰的「全方位賽道」,再加上黃昏起跑的溫差考驗,可謂對車輛與車手雙重折磨。

Ferrari 聚焦進步空間,Dino Beganovic 首度上陣 FP1
Ferrari 本站帶來亮點之一,便是瑞典籍 Scuderia Ferrari Driver Academy 青年車手 Dino Beganovic 將於週五第一節自由練習 FP1,駕駛 Charles Leclerc 的 SF-25 出戰。這也是依據新賽季規定,正賽車手每年需讓出兩場 FP1 給經驗未滿兩場的年輕車手之一。

Beganovic 受訪時直言這是夢想成真:「作為一個從小熱愛紅色法拉利的車迷,能駕駛 F1 賽車太不可思議,我會盡全力享受當下,也協助車隊在週末收集更多數據。」目前效力 Formula 2 的他,將目光鎖定於 2025 前進 F1 的可能性。

巴林賽道特點:三段 DRS、全方位操控能力大考驗
Sakhir 賽道全長 5.412 公里,共 15 個彎角,兼具高速直路與中低速組合彎,是車輛設定的大挑戰。其中 Turn 1 為典型重煞車區、Turn 4 與第二段技術彎緊接,能見度高的超車點亦有三處 DRS 區域,加上比賽於黃昏起跑,氣溫變化影響輪胎與氣流,工程團隊需對策略與設計有極高掌握。

Ferrari 現況與策略
車隊領隊 Frédéric Vasseur 表示:「雖然我們在開季測試時曾於此地作準備,但目前 SF-25 的整體潛力仍有待釋放。巴林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絕佳參考點,目標是在單圈速度與比賽節奏上縮小與主要對手的差距,即使是一個零點一秒的進步,對於排位與正賽都可能帶來決定性影響。」

Ferrari 巴林站歷史成績(自 2004 年首辦以來)
• 參賽場次:20
• 冠軍次數:7(勝率 35%)
• 竿位:6
• 最快圈速:6
• 頒獎台:17 次
Ferrari 曾於 2004 年首屆奪得包辦一二名的佳績(M. Schumacher & Barrichello),近年亦是激戰主場之一。

關於 Dino Beganovic
• 出生:2004 年 1 月 19 日(瑞典 Landeryd)
• 加入 Ferrari 青年車手學院:2020 年
• 現效力:Hitech Grand Prix(F2)
• 特點:穩定、成熟度高,技術精準
• 目標:未來成為 Scuderia Ferrari 正式 F1 車手

巴林趣味數據
• 巴林曾獲 8 面奧運獎牌,2024 巴黎奧運更迎來男子選手首金
• 王室駱駝牧場共飼養 600 頭駱駝,日落前免費開放
• Manama 傳統市集擁有 468 間商店
• Dive Bahrain 為全球最大海底主題公園,沉沒波音 747 為其主角
• 巴林 GP 自 2004 年成為中東首場 F1 大獎賽,現今已有四場設於中東

從賽道佈局到氣候變化,再加上 Dino 的登場,Ferrari 本週在 Sakhir 有看頭、有數據、有進步空間。筆者認為這正是 SF-25 證明自己是否能「轉虧為盈」的轉折點,也是 Beganovic 證明價值、贏得未來機會的重要舞台。下一站會是奇蹟?還是現實?讓我們拭目以待。

680PS V8 PHEV 新世代 Bentley 家族!Continental GT、GTC、Flying Spur 齊齊升級日常超跑

Screenshot


Bentley 為旗下三款核心車型——Continental GT、Continental GTC 與 Flying Spur 注入全新動力靈魂,推出全新 High Performance Hybrid 高性能插電式混能系統,最大馬力達 680PS、930Nm,純電續航可達 85km(GT),以性能與環保雙重姿態,正式展開品牌電氣化豪華新章。

這次動力革新意味著,Bentley 現時所有雙門與四門主力車型,均全面轉用電動化 V8 系列:分別為 2024 年登場、782PS 的 Ultra Performance Hybrid(Speed/Mulliner 專屬),以及今次發表更均衡的 High Performance Hybrid,無論是追求速度還是日常實用,Bentley 都提供不同層次的混能解決方案。



Continental GT / GTC:豪華日常的性能進化
全新第四代 Continental GT / GT Convertible 外型延續經典比例,標誌性「Harmony」水晶風格頭燈結合專屬歡迎動畫,營造濃厚手工車工藝氛圍。動力方面,680PS + 930Nm 可於 3.5秒完成 0-60mph 加速(GT),GTC 亦僅需 3.8秒,而純電模式下續航分別達 85km 與 82km,油耗與碳排表現更進一步,Hybrid 模式下 CO₂ 僅為 29-31g/km。


底盤搭載 Bentley Active Chassis 技術:Dynamic Ride 主動防傾、四輪轉向與電子 LSD,配合三種駕駛模式,無論日常駕駛還是山路激情都游刃有餘。



Continental GT Azure / GTC Azure:舒適與品味的極致延伸
對於注重駕乘舒適與內裝細節的車主,全新 Azure 系列 注入大量專為身心健康而設的豪華元素,例如:
• 專屬 3D 鑽石壓紋皮革座椅(Harmony Quilting)
• Azure 頭枕刺繡與專屬迎賓飾板
• Wellness 座椅配備加熱/通風/按摩功能
• GTC Azure 更設頸部暖風系統,提升敞篷駕駛舒適度


外觀方面則配備亮銀 22 吋 Azure 鋁圈、黑色水箱罩與 Azure 徽飾,整體更顯高貴淡雅。



Flying Spur / Flying Spur Azure:四門混能旗艦的全能進化
新款 Flying Spur 搭載同樣的 High Performance Hybrid 動力,0-60mph 加速僅需 3.8秒,同時透過 Bentley Active Chassis 系統保持極致舒適與穩定。車廂延續傳統奢華與細膩工藝,提供光亮或暗色內裝五金飾件選擇,頭枕飾有 Bentley 刺繡。

Flying Spur Azure 更將「身心平衡」推至高峰:四張主要座椅皆為 Wellness 座椅,具備溫度調節與六段式按摩功能,透過持續微調身體姿勢減緩長途疲勞,結合心境燈光、開孔胡桃木飾板與專屬迎賓飾板,營造一種平靜、放鬆卻不失尊貴的旅程體驗。


Bentley 這波 High Performance Hybrid 系列不只是電動化進程的延伸,更是一種「日常也能享有極致超跑體驗」的品牌再定位。無論你選 GT、GTC 抑或 Flying Spur,每一部都不再只是奢華代步,而是融合性能、工藝與可持續性的移動藝術。當 680PS 不再代表爆發,而是平衡;當 3秒級加速,卻配合零碳排的未來感——這就是 Bentley 想要定義的下一代超級 GT 精神。

TOYO TIRES × D1GP 聯名第二彈「爆改版 Toyota Hiace」登場


日本人氣模型品牌 Tomica 再次聯手「Team TOYO TIRES DRIFT」推出第2彈聯名車款,這次主角竟然不是賽車,而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支援車 Toyota Hiace」!這款以 D1 GRAND PRIX 冠軍隊伍的實戰後勤車為藍本的精緻模型,將於 2025年4月10日(17:00 JST)起透過「supporto」平台開放預訂,售價為 1,400日圓。


這次的 Hiace 模型不同於一般商用車設計,外觀採用 金屬漆面+UV印刷技術 打造出 TOYO TIRES 風格圖紋,不論是側面拉花、車尾細節,還是車頭塗裝都極具「改裝魂」,充分展現 Team TOYO TIRES DRIFT 團隊在 D1GP 中的專業與風格。即使只是支援車,也散發出濃厚的賽道氣場。




這款特別版模型預計將於 2025年8月上旬至9月下旬正式出貨,除了預購通路外,還將於 D1 GRAND PRIX 現場販售,甚至可能會在其他日本全國車迷活動或賽道活動登場。對喜歡 drift 賽車文化或 Hiace 改裝迷來說,這不只是模型,更是 賽事文化的一部分收藏品。

這款 Hiace 模型不單是粉絲向的周邊,更代表了日本改裝與支援文化的另一面——在熱血比賽背後,還有默默負責後勤、裝備搬運與技術支援的團隊角色。當一台Hiace也能變成主角時,這就是 Tomica 最有魅力的地方。

https://www.supporto.click/products/4904790627651

勞斯萊斯 Phantom Cherry Blossom 翩然面世!定格櫻花瞬息之美的Bespoke傑作


隨著2025年春意盎然,勞斯萊斯汽車於香港隆重推出最新Bespoke高級定製作品 – Phantom Cherry Blossom。這款孤品級巨作以日本傳統賞櫻文化「花見 Hanami」為靈感,完美凝聚了客戶對春季櫻花短暫綻放的深刻情感與珍貴回憶。此車的誕生,是一位日本客戶希望將從童年到為人父母的「花見」記憶化作可代代相傳的藝術載體。

Phantom Cherry Blossom 的設計與研發歷時逾六個月,並由勞斯萊斯頂級工匠親赴日本與客戶深入交流。車內最吸睛之處莫過於星光車頂及內飾所呈現的立體刺繡 – 單是車頂刺繡已用上超過25萬針,展現出櫻花綻放、花瓣飄落的詩意場景,將自然之美定格於靜謐的空間之中。


此車更是勞斯萊斯首款採用立體浮雕刺繡技術的Bespoke車型。座艙中,由11幅刺繡畫構成一幅完整畫卷,從後排天花延展至前座上方,營造出如坐於櫻花樹下的沉浸式氛圍。車門飾板與隱私套件(Privacy Suite)上繡有花瓣紛飛的畫面,既詩意又生動。

在立體刺繡工藝上,工匠們運用傳統榻榻米針法層層堆疊繡線,再手工雕塑出一片片具備自我支撐力的花瓣,最終縫製於車內飾板上。其呈現效果細膩精緻,隨車內光影變幻閃爍生輝,猶如寶石般閃耀。


外觀方面,Phantom Cherry Blossom 採用Crystal over Arctic White 水晶極地白車漆,並於腰線處手繪纖細櫻花圖案,優雅地與內裝相呼應。Bespoke雨傘亦特別加入飄落花瓣圖紋,延伸「花見」主題至每個細節。

此車型以其雍容典雅的設計語言,將個人情感、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融合為一,成就一件具文化深度與情感溫度的移動藝術品。正如勞斯萊斯Bespoke部門負責人Martina Starke 所言:「這不僅是一輛車,更是一段記憶的延續,是對時間與美好瞬間的禮讚。」


作為全球頂級奢華品牌,勞斯萊斯持續以手工藝精神及個性化定製能力為客戶創作專屬座駕。Phantom Cherry Blossom 不僅展現品牌於2025年邁入百週年的藝術高度,也代表著Bespoke定製精神的進化——一種將人生記憶、文化意義與現代車輛結合的全新嘗試。

開得舒服又有操控味:Audi A6 Avant 化身「商務級旅行最佳拍檔」


全新 Audi A6 Avant 以一貫德系精密工程為基礎,結合 自家調校的 air suspension、全輪轉向(all-wheel steering)、MHEV+ 輕混技術,成功將舒適性與駕駛動態完美融合,無論是長途高速公路、城市內迴轉或濕滑路面,都能提供近乎無懈可擊的駕乘體驗。

Audi 強調,A6 Avant 並非單純用來「搭車」,而是專為追求舒適與駕駛質感兼備的高端用戶而設。開發過程中,工程團隊不僅進行數以千公里計的實地測試,更同步進行電腦模擬與「感官評分」,由開發人員從駕駛者角度出發,主觀判斷轉向反應、穩定性與舒適度,從而將每個系統微調至極致,達至 Audi 一貫的「精準 × 平衡 × 可控」駕駛感。


主觀與客觀並重,試出一部真正「平衡」的Audi
開發過程中,Audi 會針對如 ABS 煞車時的穩定性、轉向手感、急煞時的回應,以及崎嶇路面上的懸掛動作等進行全面測試。這些表現不僅要求達標,更需在駕駛者實際感受中無違和感,尤其是「大坑洼」時的懸掛延展與回彈反應,更是測試是否「行得舒服」的關鍵。

負責開發及懸掛調校的 Peter Knauer 表示:「A6 Avant 在任何情況下都給人第一等級的駕駛質感,這正是我們從懸掛、電子穩定系統、制動再到扭力分配等每個部件精密調校的成果。」

而在Audi的開發流程中,每一部車型最終都會製作一個「駕駛雷達圖」,當所有系統調校到位,圖形趨向圓滿之時,就是一部Audi應該有的狀態。


air suspension + quattro 全輪轉向:大型旅行車都可以靈活精準
針對 A6 Avant 的長軸距車身,Audi 採用了經過重新調校的 氣壓懸掛系統(adaptive air suspension),不但能根據 Audi drive select 模式切換「舒適」、「均衡」與「動感」三種回應,亦與 quattro 四驅系統及 後輪轉向技術 完美結合。

這意味著在低速時後輪反方向輔助轉向,大幅減少轉彎半徑,在泊車或小路掉頭時顯著提升靈活度;而在高速換線時,後輪則同向微調,提升穩定性與轉向精準度。


MHEV Plus:更聰明的動力與煞車管理
另一項關鍵技術是 MHEV Plus 輕混系統。結合48V電網與整合式發電機,在加速時能額外提供扭力支援、提升油門反應靈敏度;而在減速過程中更可進行最大 25kW 動能回收,大部分時間無需動用實體煞車。

Audi開發人員 Steffen Zäpfel 解釋:「這套系統切換間不會讓駕駛者察覺,整體表現既平順又有效率。你只會覺得加速更快、反應更爽,卻從未察覺背後已進行一連串複雜的動力與制動協調。」


這部A6 Avant真正代表了Audi的「工程哲學」——並非為了追求極端操控而犧牲日常舒適性,也不單單做一部大馬力豪華車了事。這種由主觀與客觀共同驗證、通過實戰微調而來的調校邏輯,才是德系造車的靈魂所在。

對於一部豪華旅行車來說,能夠提供「高速穩、慢速靈、起步快、過坑輕」這種全方位表現,實在難得。若你是一位經常要南征北討,又重視駕駛質感與家庭乘坐舒適度的用家,全新 A6 Avant,絕對會是最值得考慮的 Premium Travel Partner。

MF Ghost 粉絲衝啦!A PIT AUTOBACS 東雲開設期間限定 Pop-up Store


由《頭文字D》作者重野秀一打造的街道賽車動畫《MF Ghost》,最近正式與改裝名廠BLITZ聯乘,喺東京「A PIT AUTOBACS東雲」開設期間限定Pop-up Store!場內除咗展出動畫主角片桐夏向駕駛的86GT複製車,更販售大量BLITZ原廠高性能零件,俾車迷同動漫迷有得睇、有得買、有得落手打造屬於自己嘅「MF Ghost版86」。


最正係,今次唔只喺東京搞熱鬧,Autobacs宣布由即日起至全日本約100間分店同步展開「打造你的86!」專區,當中包括劇中同款BLITZ部件展示與販售、播放動畫精華片段,仲有完整改裝建議,幫你逐步實現動畫入面嘅戰車風格。不論你係忠實粉絲定係改裝新手,呢個企劃都絕對有得玩、有得學。


此外,5月18日將於A PIT AUTOBACS東雲舉行一日限定特別活動,現場將展出複製版86,BLITZ專員亦會提供改裝諮詢及限定優惠,係粉絲朝聖嘅最佳時機。活動現場預料會聚集大量車迷同動畫迷,氣氛一流。

今次BLITZ與《MF Ghost》的合作唔單止係一場商業聯乘,而係一次成功嘅文化融合示範。喺一個年輕人對汽車興趣逐漸減退的年代,用動畫將車文化重新包裝再注入現實世界,係非常值得香港車界參考的推廣方式。如果有朝一日,香港都有得搞MF Ghost實車改裝企劃,肯定引爆話題。

戶外派 SUV 玩家必睇!Alfa Romeo Tonale「Active Package」特別版日本登場


當意大利設計美學遇上實用裝備,Alfa Romeo 推出 Tonale Active Package 特別版,加入戶外配件套裝而售價不變,真正型格與功能並重。Stellantis Japan 宣布,已於日本正式推出Tonale Active Package,提供 Mild Hybrid(620萬日圓)與 Plug-in Hybrid Q4(762萬日圓)兩個動力選項。新版本在高階 Veloce 車型基礎上,加入更多實用配備,針對週末戶外活動、長途旅行等用車場景設計。


三大專屬配備加持,打造更實用的義大利SUV
Active Package 雖然不是性能升級,但實用性明顯提升:
• 專屬黑色車頂行李架(Roof Rail)
• 鋁製橫桿(Cross Bar):可加裝單車架、滑雪板架等配件
• 後尾箱耐污防滑托盤(Cargo Tray):對應戶外裝備或寵物載運更方便

這三項配備平常需額外加購,但在 Active Package 中已預載,重點是——價格與標準 Veloce 完全相同,以「加量不加價」方式提升吸引力。



動力編成一覽:混能與插混雙線並進
兩種版本皆以直列四缸渦輪增壓引擎為基礎,配置如下:

• Tonale Hybrid Veloce Active Package:
1.5L DOHC Turbo + 48V輕混系統,配 7速DCT 前輪驅動,兼顧動感與燃效
• Tonale Plug-In Hybrid Q4 Veloce Active Package:
1.3L SOHC Turbo + 電馬達四驅系統,綜合輸出280匹,支援純電行駛,配6速AT

兩者皆屬高階配置版本,車身設計維持 Tonale 原有的動感輪廓、緊湊比例與意式跑格,外型無需多贅述,絕對對得起「最有設計感的入門級豪華SUV」美譽。



「型得嚟又玩得起」的戶外時尚SUV
對不少 SUV 潛在買家來說,功能與美感往往難以兼得——但 Tonale Active Package 試圖填補這個空缺。特別是喜歡自駕遊、郊遊、週末戶外活動的車主,這三項配件絕對實用,而且日常通勤、泊車尺寸亦恰到好處,不會過大笨重。

此外,Plug-in Hybrid 版本提供純電行駛選項,對於市區駕駛者而言可節省油耗、減少排放,同時享受傳統內燃機的聲浪與操控感,是一種靈活折衷的選擇。



Tonale Active Package 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升級」。Alfa Romeo 並沒有透過高價限量營造稀有感,而是實實在在提供針對性配件,讓Tonale更貼近戶外生活與家庭需要。這種「低調增值」式升級,不花巧、不炒作,但卻非常到位,特別適合那些想兼顧生活品味與實用機能的駕駛者。

網址:https://www.alfaromeo-jp.com/models/special-series/tonale_active_package

本田科技飛上太空!登上太空站測試燃料電池系統


當你以為 Honda 只會造汽車,它卻已經將氫能科技送上太空。Honda R&D 日前正式宣佈,將與美國航太公司 Sierra Space 和科技開發商 Tec-Masters 合作,在國際太空站(ISS)進行高壓差水電解系統的首次太空實驗。這項測試,是 Honda 積極研發「再生燃料電池系統(Regenerative Fuel Cell System)」的重要一步,目標是支援人類在月球的永續居住與能源循環。

利用「日夜循環」概念打造閉環能源系統
這套再生燃料電池系統是 Honda 融合多年氫燃料電池經驗開發而成,具備 製氧、製氫與發電三大功能。整個系統以「太陽能 × 水」作為基礎資源,於「月球白天」時透過太陽能進行高壓差水電解,產生氫與氧;到了「月球夜晚」失去日照時,再將白天儲存的氫與氧輸入燃料電池模組發電,並釋出可供宇航員呼吸的氧氣。

最重要的是,發電後的副產物是水,這些水將再次投入電解程序,形成一個幾乎零損耗的 封閉式能源循環系統。整個概念就如地球上的家用太陽能儲能系統般,但應用場景卻是在月球!

登上國際太空站測試核心模組 Sierra Space × Tec-Masters 聯合執行
為驗證該系統在微重力環境中的效能與穩定性,Honda 將其核心模組帶上國際太空站進行實地實驗。此次任務將由 Sierra Space 負責太空運輸整合,使用旗下的 Dream Chaser® 空天飛機 — 全球唯一的商業空間飛機,運送相關模組至太空站,而 Tec-Masters 則將負責太空站的技術管理與執行。

Honda 的高壓差水電解系統具備「無需機械壓縮」、「體積輕巧」、「維修需求低」等多項太空應用優勢,可進一步降低未來登月任務的運輸成本與設備風險。

新設「美國太空開發部門」 強化日美太空技術聯動
2024 年底,Honda 亦於美國本田內部成立「太空開發部門(Space Development Division)」,正式以美國為太空技術核心據點,強化與 NASA、Sierra Space 等機構合作關係。此舉顯示品牌將氫能技術從地面延伸至太空,計劃未來成為月球建設與深空探勘的關鍵能源供應者之一。

相信很多人對 Honda 的「太空進化」之路格外關注。從地球上的 Clarity Fuel Cell、到如今連結太陽、水、氫氣與氧氣的能源循環技術,Honda 再一次以工程實力告訴世界:科技進步的核心,不只是造得快、跑得遠,更是能夠為人類在極端環境中提供生存支持。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能在月球上呼吸、充電、煮食,或許,就是因為 Honda 早在 2025 年,就默默把一套氫能電解器送上了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