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 C
Hong Kong
Tuesday, April 29, 2025
主頁 博客

Nissan Qashqai Turbo Mild Hybrid 閃耀小改


在一眾 30 萬元上下的中小型 SUV 式高身房車中,日產 Qashqai 一向外形有趣、車廂用料頗豐富,「Nissan Intelligent Mobility」包含多項安全和輔助系統。屬第三代的今代在 2021 年推出時更轉用全新的高效能微混能渦輪增壓引擎,這裡出現的一部是其小改款式,代理繼續有高級版和測試的標準版本,售價分別是 $349,800 和 $299,800。


體積維持不變的小改 Qashqai,在外形上換上全新車頭設計,有一幅闊及整個車頭的格子狀鬼面罩,取消了一向採用的「V-Motion」設計。頭燈由之前的「回力刀」形改為上下兩截,之上的「眉」是指揮燈/日行燈,大燈在下方成為面罩的一部分。前泵把有大三角形 Air Curtain 風口,形狀相同的尾燈加上「V」形銀色飾條,紅/黃/白燈圖案為全新設計,新尾泵把亦改用了不同形狀的黑色塑膠下擾流,內有「眼鏡」形銀色飾條。18 或 19 吋輪圈循例有新設計,頭尾的「Nissan」和「Qashqai」logo 變成深灰色,頗有型,整體變得更時尚;8 款車身顏色中有 5 款可選配黑色 C 柱加黑色車頂的 Two-tone 配色。


車廂配置大致不變,繼續有偏豐富的用料,錶板和門板有厚墊灰布包覆,波棍台和窗掣邊緣飾以磨砂深灰色飾片,車線工整。「Zero Gravity Seats」零重力前座椅架設計能將體重平均分佈,坐感舒服。主動安全系統仍設有前方自動煞車 IEB(Intelligent Emergency Braking)、車道偏離警告 LDW(Lane Departure Warning)、盲點警示 BSW(Blind Spot Warning)、後波車側警示 RCTA(Rear Cross Traffic Alert)。玻璃天幕天窗配備電動遮簾。後門開啟角度達 85 度,上落後排更方便;後排中橋設有冷氣風口及 USB 插頭。高級版(售 $349,800)則額外提供 Bose 音響、變色氣氛燈、皮革電動座椅、腳控尾門及 19 吋輪圈。


小改重點主要是儀錶板與中控螢幕換上新設計,儀錶由之前可選圖案的灰圈/紅線 TFT 數碼顯示改為傳統指針式圓錶,中間的顯示屏可顯示安全系統監察、胎壓、Start/Stop 用量等資訊;中控螢幕由六角形改為較闊長方形,下方新增音響操作按鍵,螢幕內功能仍只限於音響、手機連接、時鐘、倒車鏡頭顯示等,並無太多互動玩意。


機械設計與規格與現款相同,採用與 Renault 共用的 CMF-C 底盤,今代用上更多輕量化物料,車門、頭冚為鋁製,尾門由纖維物料製成,比鐵門輕 2.6kg,車架剛性比上代提升 48%,全車重量降至 1,391kg。標準版採用前麥花臣支柱、後扭力桿式懸掛,高級版則為後多連桿設計。1.3 升渦輪增壓引擎輸出 158 匹/27.5 公斤米(270 牛頓米),微混能系統僅提供 6 牛頓米輔助動力。12V 鋰電可於減速或煞車時回收動能並供電給車上電器系統,官方平均油耗為 6.2L/100km。配備「Xtronic」CVT 無段變速波箱,設有軚盤 +/- 撥片可模擬 7 速手動,波棍另有 S 檔提升轉數。


加速表現屬不慌不忙型,0-100km/h 約需 9.2 秒。微混系統運作與其他同類車無異,駕駛時幾乎無感,儀錶亦無動力流程圖供觀察。渦輪引擎的 Turbo Lag 加上 CVT 變速令轉數反覆升降,油門反應感覺就像雙重「吊 Clutch」。手動換波能稍微減輕這種遲滯。D-Mode(Dynamic Control System)反應系統提供 Normal、Sport、ECO 三種模式,可改變軚盤重量與油門反應。Sport 模式提高轉數的效果與 S 檔重疊,略顯重複。CMF-C 底盤一向有不錯的隔震與隔音水平,行車感受順滑,具備日系車的柔和懸掛、輕盈軚感及高重心下略易響頭轆的操控特性。Qashqai 一如以往,擁有舒適的車廂、高質乘坐感受、高效能驅動系統,小改後的造型依然相當受落。


體積維持一樣的小改 Qashqai,8 款車身顏色中有 5 款是可選黑 C 柱加黑車頂的的 Two-tone 色。


車內小改地方只有儀錶盒和中台屏幕是新的,儀錶由 TFT 數碼顯示改為傳統指針圓錶,中台屏幕由六角形改為較闊的長方形。


機械設計和規格沒有不同,1.3 升渦輪增壓引擎同有 158 匹/27.5 公斤米(270 牛頓米)輸出,微混能系統只提供6牛頓米動力輔助。


全新的車頭設計,有一幅全闊的一格格鬼面罩,頭燈改為上下兩截,之上的「眉」是指揮燈/日行燈,大燈在下方即成為面罩的一部分。


新尾泵把有不同的黑色塑膠下部,之內有「眼鏡」形銀色飾條。


輪圈循例有新設計,賣 $349,800 的高級版用 19 吋軨。


尾燈加有「V」形銀色裝飾條,紅/黃/白燈圖案是新的,頭尾「Nissan」和「Qashqai」Logos 是深灰色的,頗有型。


「Zero Gravity Seats」零重力前座能將體重平均分佈,坐感舒服;後門開啟角度有 85 度,上落後排方便。


梗玻璃天幕天窗有電動窗簾。


車子有不趕時間的加速性能,0-100km/h 約需 9.2 秒,微混能系統的運作與其同類一樣沒有甚麼可以感受得到。


儀錶中間的顯示屏可「碌」出安全系統監察、胎壓、Start/Stop 用量、安全系統設定。


安全系統同有前方自動煞車 IEB、車道偏離警告 LDW,盲點有車警示 BSW、後波車側有車警示 RCTA。


「D-Mode」反應系統有 Normal、Sport 和 ECO 模式來改變軚盤輕重、油門反應,用 Sport 時的提高轉數反應與波棍S波所做的有點重複。


Qashqai 繼續有偏豐富的用料,錶台和門板有有厚墊的灰布物料覆蓋,波棍台和門邊窗制有磨沙質感的深灰色飾片,車線功整。


Turbo lag 加上 CVT 波箱令轉數升升降降在每腳踩油時給人像雙重「吊 clutch」的感覺,用手動轉波將波段鎖著可將這遲滯感覺減少一點。


與 Renault 共用的 CMF-C 底盤,今代採用更多輕量化物料,車門、頭冚是鋁質,纖維物料製造的尾門由比鐵製的輕 2.6kg。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直四汽缸渦輪增壓引擎配微混能
排氣量:1,332cc
最大馬力:158 匹 / 5,500 轉時
最大扭力:27.5 公斤米 / 1,800-3,750 轉時
波箱設計:無段變速波箱
體積:4,425 X 1,835 X 1,625mm
重量:1,391 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299,800 起
網址:http://www.nissan.com.hk
查詢:2262 1088 (Honest Motors Limited)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潮電小車 Hyundai THE ALL-NEW INSTER 香港 HK$199,900 起預售開啟!


純電車市場競爭愈演愈烈,Hyundai再次出奇制勝!全新純電動Compact SUV—THE ALL-NEW INSTER正式登陸香港,售價由HK$199,900起,三個版本即日起接受預訂,誓要掀起新一波潮電熱潮!


INSTER以一身充滿未來感的Pixel設計亮相,矩陣式頭燈與車尾燈細節令人一眼難忘。短小精悍的車身比例,無論穿梭都市小巷抑或泊車位,靈活度爆棚。橋式車頂行李架與車身線條互相呼應,不單止增添實用性,還型格十足,完美演繹Urban Explorer精神。


車廂同樣滲透未來科技感,標配10.25吋LCD儀表板,支援Apple CarPlay™,無縫連接音樂與導航。座椅可以靈活滑動及全平放,進一步釋放空間感,配合高質感氣氛燈,無論是通勤還是出遊,都能坐出格調。加上Qi手機無線充電、前座冷暖座椅,全方位貼心照顧。

INSTER提供42kWh與49kWh兩款電池選擇,最高續航力達518km(根據WLTP城市模式),最高時速150km/h。標配高安全性韓國製電池,並支援V2L(Vehicle-to-Load)功能,能量反向輸出,為戶外活動增添無限可能。

同時,INSTER搭載Hyundai SmartSense主動式安全系統,全景泊車鏡頭(SVM)、能量回收制動撥片等高端裝備,一應俱全,讓駕駛更安全、更智能。


售價一覽:
• INSTER(42kWh):HK$199,900
• INSTER APT.(49kWh):HK$209,900
• INSTER APT+(49kWh):HK$239,900
(*以上售價需配合「一換一」電動車優惠計劃)

首批現車預計於2025年第三季交付,展示車即將到港!

INSTER 它不像傳統電動車只求續航力,反而在型格、智能科技與空間機能上都下足心思,非常貼近香港這個寸金尺土又講求「型」的城市需求。HK$199,900的起步價,以今日電動車市場來說幾乎是「無得輸」的選擇。如果說Kona Electric是為成熟家庭而設,INSTER則絕對是為年輕世代「鋪路」,無論日常通勤還是假日小旅行,都能輕鬆享受純電生活!

Panasonic 助 Harbinger 裝上「最強心臟」全面搶攻美國 EV 商用市場


當Tesla還在忙於Cybertruck之際,美國中型電動貨車市場已悄悄掀起另一場革命。來自日本的Panasonic Energy正式宣佈,將為美國商用電動車新星 Harbinger Motors 提供最新一代2170型圓柱鋰電池,支援其所有中型EV貨車生產,燃點下一波綠色物流大戰!

Panasonic供電,Harbinger接力:EV商用化的黃金組合?
Panasonic所供應的電池為業界頂尖的2170型號,具備超過800Wh/L能量密度,由日本工廠製造後運往加州Harbinger總部,未來更考慮由美國堪薩斯州的新廠供應,進一步強化供應鏈在地化與效率。

Harbinger將這些高密度鋰電池整合至其自家開發的電動底盤平台中(稱為Strip Chassis),所有核心部件如電池、驅動系統均由內部設計與生產,徹底實踐垂直整合戰略,大幅降低成本同時提升安全與效能。

Harbinger是誰?不講不知的商用電動車「黑馬」
成立於2021年的Harbinger Motors,專注開發中型商用EV車輛,如配送貨車、緊急應變車、RV露營車等。其產品預計於2025年初正式投產,目前已獲來自大型企業(如Bimbo Bakeries、THOR Industries)約5,000輛預訂,聲勢驚人。

Panasonic Energy至今已向市場供應約190億顆車用電池(相當於約370萬輛EV),並從未發生因電池導致的產品召回,堪稱業界「安全與可靠」的保證。這亦成為Harbinger最終選擇Panasonic作為電池供應商的關鍵。

中型貨車是美國城市配送主力,而Harbinger的純電底盤加上Panasonic電池,意味著他們可望用更低營運成本實現零排放,極具吸引力。


這場合作代表傳統日企(Panasonic)與新創力量(Harbinger)攜手,在不靠燃油、不靠巨型車廠的情況下開創一個屬於「效率與定制化」的新格局。

Panasonic今次成功切入非Toyota、非Tesla以外的新世代電動車品牌,為其全球化戰略與電池業務帶來全新舞台,對抗來自韓國與中國的競爭者。

Harbinger這間新公司,也許尚未進入你我日常視野,但當其產品正式面世後,很可能會改寫美國城市物流市場的格局。它不像傳統車廠般龐大,但卻擁有靈活且一體化的開發能力,這正是新時代電動商用車成功的關鍵。

而Panasonic作為背後電池供應者,不只提供電力,更提供信任感與安全保證——在EV時代,這可能比馬力更重要。未來這套合作模式,或會成為其他中型EV創企的範本,甚至推動全美綠色配送更快普及。這場來自加州與日本的跨洋合作,值得所有對可持續交通有興趣的人密切關注。

Hyundai 新一代 Hybrid 技術大爆發!


Hyundai 正式發佈下一代油電混能系統,不只再一次刷新混能車界限,更為未來汽車市場帶來全新標準。這套系統不單整合了雙摩打變速箱、革新引擎技術,更注入電動車才有的功能如V2L、Stay Mode、Smart Regenerative Braking等,向市場表明:Hybrid,不只是過渡方案,而是技術成熟的長線選擇!

P1 + P2 雙摩打變速箱:油電協奏,效能爆發
新一代Hybrid系統核心在於雙摩打變速箱結構,其中:

• P1摩打:負責啟動引擎、發電、動力支援;
• P2摩打:專注推動車輛與動能回收。

這種並聯設計結合全新調教的2.5升及1.6升Turbo引擎,令整體效能與燃油效率雙雙大躍進。配合革新的缸內氣流設計與「延遲關閉進氣閥」過度膨脹循環技術,進一步提升引擎熱效率,兼顧動力與低油耗。


例如全新Palisade Hybrid:
• 系統輸出:334ps / 460Nm
• 燃油效率達14.1 km/L
• 相比傳統2.5T汽油引擎效能:+45%燃油效率、+19%馬力、+9%扭力!


駕乘感全面升級:不止省油,更要豪華
新系統不再只是節能,而是追求「豪華電動車等級」的駕駛質感:

• Active Shift Control(ASC)邏輯優化:轉波更快更平順;
• 引擎振動主動抑制:P1摩打幫手壓抑低轉工況振動;
• 加速反應再快一截:油電混合輸出調配更靈活,操控性提升。


插電級功能注入Hybrid!功能不輸EV
Hyundai更為Hybrid車系引入一系列原本專屬純電車的科技:

• Stay Mode:熄匙也能用冷氣、多媒體,適合停車休息時使用;
• V2L供電功能:提供3.6kW對外供電,露營或緊急充電超實用;
• 導航預留電功能:到站前自動充好電,確保可長時間使用Stay Mode。


動態強化:e-AWD × e-Handling 2.0 × e-Ride 2.0
Hyundai下一代Hybrid不單講求效率,更加入e-AWD電子四驅系統,配合一系列車身控制科技,包括:

• e-VMC 2.0(電子車身動態控制):前後摩打獨立控制扭力,提升彎道穩定性;
• e-Handling 2.0:過彎時相反摩打輸出,壓低重心抑制側傾;
• e-EHA 2.0:遇突發轉向動作時即時動態干預,提升安全;
• e-Ride 2.0:跨越減速壆時平衡重心,減少跳動與顛簸感。

預測式節能:聰明回收 × 自動判斷路況
再進一步的是Smart Regenerative Braking與Hierarchical Predictive Control(HPC):

• HPC會根據預設路線自動判斷何時用電、充電或用引擎驅動;
• 煞車自動套用最佳回收力度,無需司機腳踩控制;
大大提升整體能效與駕駛便利性。


向上延伸至豪華市場 Genesis將全面引入
Hyundai計劃將此系統從小型車一路擴展到中大型SUV與高階車系,包括:

• 2025年已於新款Palisade Hybrid率先投產
• 2026年將推後驅版2.5 Turbo Hybrid
• 未來將逐步導入至Genesis豪華品牌車型
換言之,這不止係一套新Hybrid系統,而係Hyundai構建未來動力版圖的中心點。

Hybrid不是過渡,是智慧選擇
很多人覺得Hybrid只係「等電車成熟」的中間方案,但Hyundai今次展示的技術告訴我——Hybrid可以是一個「主角級」解決方案。它有EV的科技、有汽油車的續航與充電自由,還有令人驚喜的操控樂趣與駕駛質感。如果說EV係未來終點,Hybrid或許就是目前最平衡的現在。而Hyundai顯然不只想「過渡」,而是要「主導」這段過渡。

BYD 日本輕電車爆登場!2026年後段上陣


BYD在日本市場的野心,正式從「打大佬」轉戰「打地頭」!繼乘用EV、商用EV雙線並進後,BYD Auto Japan正式宣佈,將會於2026年下半年推出一款專為日本市場設計、完全符合輕自動車規格的純電乘用車(輕EV),正式進軍日本車市最具規模的「輕自動車」級別!

這款BYD輕EV並非從現有車系改裝而成,而是完全根據日本的輕自動車法規重新設計。由於「輕自動車」在日本有明確限制(長度不超過3.4米、排氣量不超過660cc等),BYD今次選擇由零開始開發,意味著它不單是尺寸精緻化,更有機會加入先進的電動車技術與智能配置,正面挑戰本地品牌如Honda N-Box、Suzuki Wagon R、Daihatsu Tanto等「地頭蟲」。

「輕自動車」佔據日本乘用車市場超過三成份額,而且在郊區地區更是無人不識的交通必需品。過往中國品牌在這一級距鮮有着墨,但BYD今次明言「專為日本設計」,明顯是有備而來,不止為搶市佔,更是要建構品牌親和力、加強在地滲透,從而鋪路進一步攻佔日本消費者的信任。

配合新輕EV與電動商用車(如EV小貨車、EV輕卡)的推進,BYD也同步宣佈將在日本展開新一輪人手擴招,準備迎接2026年後的成長期。這一策略不單強化品牌根基,也顯示BYD對日本市場的承諾是「長線作戰」而非「短炒市場」。

對於日本家庭來說,輕自動車經濟實用、車費稅制優惠,加上日常代步足夠,是極吸引的選擇。BYD如能提供價格具競爭力、電池續航優越又功能齊全的產品,將有潛力挑戰現有霸主地位。

現今年輕消費者對「智能」、「新科技」有高度敏感度,BYD一向主打智能座艙、智慧車聯網系統,如果能套用至輕EV身上,或可打破日本輕車「傳統保守」形象,搶佔年輕市場。隨著地區政府加速推動電動化,特別是限制高污染車輛入市中心區域,輕EV作為零排放選擇,將有潛力配合政策發展成為替代主流。

過去幾年,BYD在日本市場屢次出擊,不過始終未能完全撼動當地品牌的根基。今次轉攻最本土化的輕自動車市場,不止是戰略變招,更是一種「文化滲透」的手段。由零設計,配合在地規格、本地化團隊,這是BYD近年最認真的一搏。

但要成功突圍,不能只靠規格「夠細」,更要靠實力「夠細緻」:續航要真實、品質要可靠、售後要貼地,否則難以動搖日系品牌多年來建立的信賴。BYD能否憑這台專屬設計的輕EV,在日本市場真正打開一個缺口?2026年,值得期待。

極速傳奇 722!Mercedes-Benz 300 SLR 與 Stirling Moss 創下的不朽神話


1955 年 5 月 1 日清晨 7:22,一部塗上鮮紅「722」編號的銀箭,從意大利布雷西亞出發,橫越千公里公路、城市與山脈,終點是榮耀。這不是虛構劇情,而是 Stirling Moss 與副手 Denis Jenkinson 駕駛 Mercedes-Benz 300 SLR 在 Mille Miglia 萬里大賽寫下的歷史一章 —— 十小時零七分四十八秒,平均時速 157.6 km/h,至今仍未被打破的賽事紀錄!


為道路而生的銀箭戰駒
你或許會奇怪,一部用於比賽的賽車竟配備轉向燈、頭燈及車牌?Mercedes-Benz 300 SLR 的確是異數,它是基於 F1 W196 R 賽車所研發,卻專為長途公路賽而生,因此具備路用認證,能在封路公路上合法參賽,亦保留大量實用裝備,展現了 Mercedes 對賽車實用與科技並重的哲學。

車廂儀表板布滿控制裝置,左側旋鈕控制點火及照明系統,右側設有方向燈開關及各類警示燈,中心是醒目的 Veglia 轉速錶,紅區在 7,000 rpm,最大馬力為 276 匹,沒有時速錶,只剩一個信念:以極限前進。


絕對操控,絕對信任
Stirling Moss 特意選擇三幅軚盤,確保能完整看清儀錶資訊。更妙的是賽車尾部那個「D」字標誌 —— 它其實是一個開關,向上掀即可打開尾箱取出備胎,這份精密,體現品牌工藝極致。

車內配置如賽馬般精密,油門與制動踏板位於傳動軸右側,離合器則獨立於左側,傳動軸高轉時速可達 7,800 rpm。座椅採用藍色格紋 Gabardine 面料,與 300 SL Gullwing 呼應,當年 Moss 勝出後更獲贈軚盤作紀念,如今這設計亦於 Museum 重現。

副駕 Jenkinson 則坐在稍低且窄的座椅上,眼前是一個金屬機械式捲軸,儲存精心編寫的路書,在狹路、高速與轉彎間即時導航,是 1955 年勝利背後最重要的「科技武器」。


傳奇,只屬於那一年
這部 300 SLR,只參賽過一年,但它不單助 Mercedes 奪得 1955 年世界跑車錦標賽冠軍,更讓 Fangio 奪下第二個 F1 世界冠軍。然而這光輝的一年也帶來沉痛代價 —— Le Mans 的悲劇奪走 83 人生命。Mercedes 最終於年末退出賽道,將重心轉向民用車發展。


Stirling Moss 永遠的銀箭
Moss 與「722」一生相伴。他曾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完美的賽車。」2005 年,他在車頭留下:「We did it together – my thanks and affection」的簽名。2020 年他離世後,Mercedes-Benz 更拍攝短片《The Last Blast》,以這部車穿越倫敦,為這位傳奇送行。

在超越極限之餘,300 SLR「722」見證了賽車文化的轉變與人車之間的情感羈絆。Stirling Moss 不只是在比賽中贏了時間,他讓一部機械變成有靈魂的戰友。這種精神與工藝,才是 Mercedes-Benz 百年品牌不朽的核心。今日我們談科技、性能、品牌價值,若無這些承載歷史與榮耀的故事,一切只是數字遊戲。而「722」,正正提醒我們 —— 傳奇,不是速度,而是信仰。

意式傳奇燃燒 115 年!Alfa Romeo 發布紀念 Logo 重燃百年激情


當全球汽車界越來越講求科技與效率,有一個品牌依然堅守着激情、賽道與設計的靈魂 – Alfa Romeo。今年,這個誕生於1909年的意大利車壇傳奇正式邁向第115個年頭,並藉此機會發表全新紀念Logo,不僅是對品牌歷史的致敬,更是對全球「Alfisti」(Alfa粉絲)的深情回應。

「115」斜線向上:Alfa的未來從不低頭
全新設計的115周年紀念Logo,以「115」斜向上升的數字構圖象徵品牌不斷追求革新與動力的DNA。而焦點所在的「5」更由品牌標誌性的Biscione巨蛇環抱,賦予整體圖像立體感與傳承象徵。黑紅對比強烈,展現Alfa一貫的激情與戰鬥氣質,過去、現在與未來,三者一次融合。

這個設計不單屬於Alfa本部,更已向全球車主俱樂部開放使用,無論是車聚、拉力活動、地方展覽,都能見到這份與車迷共鳴的徽號,強調品牌與粉絲之間跨越時代與地理界限的連結。

向速度與幸運致敬:兩大歷史時刻的象徵
Alfa選擇在此時發表Logo,背後絕非偶然——這正是兩個意義重大的歷史賽事週年:
1930年4月:Mille Miglia千里賽事

Tazio Nuvolari駕駛的Alfa Romeo 6C 1750 Gran Sport成功奪冠,並首次創下平均時速破100km/h的壯舉,Alfa更包辦頭四名,震撼賽壇。

1923年4月:Targa Florio與四葉草初登場
Ugo Sivocci駕駛貼上Quadrifoglio四葉草的RL TF賽車贏得冠軍,這個原為幸運符的標誌,自此成為高性能Alfa車型的專屬徽章,成就品牌戰鬥精神象徵。

2025年:車壇歷史黃金年輪
今年不止是115周年,更是多項車壇重大歷史里程碑交錯重現的傳奇年份:

• 1925年:GP Tipo P2 奪首屆世界汽車錦標賽冠軍
• 1950年:Tipo 158「Alfetta」贏得F1首屆車手世界冠軍(Nino Farina)
• 1949年:首款量產車Alfa 1900於巴黎車展亮相
• 1955年:Giulietta Berlina登場,代表家用與動感融合
• 1965年:Giulia Sprint GTA誕生,征服全球賽道
• 1975年:33 TT 12奪得世界製造商錦標賽冠軍
• 1985年:Alfa 75登場,成為最後一款搭載Alfetta底盤的量產車

這些不僅是時間的巧合,而是Alfa歷史中每一筆令人難忘的血脈共振。

從過去走向未來:Alfa永遠不隨波逐流
Alfa Romeo從不向潮流低頭,而是創造潮流。它不是一個只講效能的品牌,而是堅持「設計 × 賽道 × 靈魂」的純粹汽車哲學。今次115周年,不只是懷舊,而是再一次向全球宣示:Alfa仍然是汽車世界中最不妥協、最有性格的存在。

Alfa Romeo的115年就像一場熱血不斷的義式交響曲,每一聲引擎轟鳴都是情感的延伸。雖然市場趨勢常迫使品牌妥協,但Alfa卻一次又一次證明:有靈魂的車可以活過一個世紀,並且繼續讓人為之瘋狂。

Honda 次世代氫燃料電池模組 2027 投產


當全世界仍在研究如何邁向零碳未來,Honda已搶先一步,攜全新一代氫燃料電池模組進軍北美市場,預計2027年正式投產!繼早前於日本氫能博覽會首度亮相後,這顆改變未來工業動力的大腦,將於4月28日開幕的ACT Expo 2025中首次於美國公開展出,為Honda加速全球零碳目標再鋪新路。


三大技術飛躍:低成本 × 高壽命 × 高功率密度
全新一代燃料電池模組最大亮點在於成本減半、壽命倍增、體積功率密度提升三倍,比起現行Honda燃料電池模組可謂技術大飛躍。這代表不僅應用更廣,經濟效益亦更具吸引力,為氫能推進商用化打下強心針。

Honda美國氫能開發部代表David Perzynski指出:「Honda不只技術成熟,更具備完整供應鏈,已準備好以燃料電池驅動多元零碳產品,包括重型卡車與定置電力系統等,全面啟動氫能業務發展。」


四大應用場景 實現氫能多元化
Honda現時針對四大核心應用場景發展氫燃料電池模組:

1.燃料電池電動車(FCEV)
2.商用氫能車輛
3.定置發電系統(工廠、數據中心等)
4.建築機械設備

此舉不單意味技術落地,更展現Honda正將氫能推向工業級規模與實際應用。


未來車與電力平台全陣容
Honda於#2927展區將展示一系列零排放技術與氫能應用,包括:

次世代燃料電池模組(2027投產)
比現行模組耐用度翻倍、體積功率密度提升3倍。

Class 8氫燃料卡車概念車
三組現行燃料電池模組驅動,並於加州實測行駛中,技術來自CR-V e:FCEV平台。

燃料電池定置式發電機(2026投產)
結合多個模組輸出250kW至3MW,專為數據中心、工業設施而設。

2025 CR-V e:FCEV
美國首款生產型插電式氫燃料電動車,技術與模組為現行主力。


氫能從車用走入基建核心
Honda不再只將氫燃料電池視為電動車替代方案,而是橫跨重型運輸、建築機械及基建能源的解決方案平台。ACT Expo的展示,正代表Honda已從單一車款製造商,進化為氫能解決方案供應者,未來甚至可能挑戰傳統柴油商用車的地位。


這次展出的新模組與完整產品鏈是Honda再一次將「研發實力」轉化為「現實產品」的最好證明。當歐美許多品牌仍停留在氫能概念階段,Honda卻已帶著量產計劃與實車實測走上主舞台。2027年,或許正是氫能真正從「理想能源」進化為「實用動力」的轉捩點。

Hyundai Santa Fe 如旅行喼般實用


屬 Hyundai 首個 SUV 車系的 Santa Fe,以往 4 代都有個生得大至是傳統休旅車的長相,全新的這部第 5 代完全變了另一個樣,變得有點像一個有轆的行李喼般,一時間令人有點不知所措。以「Open for More」(開放給更多)為設計主題的新 Santa Fe,以行李喼來形容也頗為貼切,因為行李喼但求載物量高,外形離不開方方正正,新 Santa Fe 亦正好是這樣,在起角的外形之下,容下了許多實用設備和配置,當你看多兩眼讓眼球適應過後,相信會漸漸看到它的內在優點。


方形線條方得有點像 KGM 雙龍 Torres 的 Santa Fe,今代有特長輪距以容納 3 排座位,是 7 人車一部。4.8 米的車身長度大概等於 Lexus RZ、平治 EQE SUV、Mazda CX-60 這類中型偏大的 SUVs 般。車子有高頭冚、平車頂、梯形的粗輪拱,以及由許多許多直角再直角的線條所組成,基本上沒有任何地方會令你覺得它是「攣」的;另外,車身徽章薄如貼紙,前、後燈組有獨特的「H」形光簽署,像個微波爐的車尾有比舊款闊 15cm 的尾門,打開時的 1,275mm 闊度帶來「Terrace-like」好比露台般的景觀。



同樣是設計得正正直直的車廂,一大台「T」形的錶板和中台上棟著時興的弧形闊身顯示屏,即好像 IONIQ 5、IONIQ 6、Kona 那樣,不過還是 Hyundai 的 SUV 的首次。所說的多樣性設備,在打開這 Santa Fe 行李喼後你會找到中橋上有兩個手機充電座,前排手枕內的雜物箱設有紫外線消毒,前座有冷氣,軚盤會發熱,全車有隔音玻璃,氣氛燈有 64 色,三腳插頭有 220V 對外電源供應,Car Wash 駐車模式會自動摺鏡、閂窗,屬另購的 Comfort Package 內的 Relaxation Front Seats,有小腿墊伸出的兩張前座可按電制攤長至「睇牙」半躺角度,就如 IONIQ 5 那樣;中排乘客可用前座椅背的充電插頭、掛鈎,和有按鈕可以將他「伸走」,中排座椅可大半/細半的前後趟動和各自調校椅背角度,更有電掣整張摺低、趟前,中排在門邊設有手動窗簾、兩段暖氣、杯格;「坐得吓人」的尾排在牆邊設有冷氣風口和風速調校,也有杯格,尾排有拉繩從後將椅背拍低,行李箱旁又有按鈕將中排椅背摺低。Hyundai SmartSense 主動安全系統內,睇路的有前方自動煞車 FCA(Forward Collision-Avoidance)、離線扭軚輔助 LFA(Lane Following Assist)、離線警示 LKA(Lane Keeping Assist)、盲點有車及碰撞預防系統 BCA(Blind-Spot Collision-Avoidance Assist)、開門有車警示 Safe Exit、後撞警示 Rear Safety、後波車側有車警示 Rear Cross-Traffic Safety、前車開車提示 Leading Vehicle Departure Alert,睇著司機的有疲勞警示 DAW(Driver Attention Warning)、不睇路警示 Forward Attention Warning。全車每個人也受到照顧,也有點東西玩。


車子屬混能驅動,1.6 升渦輪增壓「SmartStream」引擎配永磁同步摩打,引擎有 160 匹/27.0 公斤米輸出,摩打有 64 匹/26.9 公斤米,系統總輸出 215 匹/37.4 公斤米,「HTRAC」四輪驅動,6 速自動波箱可手動 +/-。一如普遍的 hybrid 汽車,車子在大油加速有摩打配合下有穩定的扭力反應,加速力度並不覺得慢,輕油和符合條件時會自動行 EV 電動,有 8 年或 16 萬公里保用的 1.49 kWh 容量電池會從減速中自己充電,屏幕內可選跟前車自動減速的 Smart Regeneration,平均油耗 7.3L / 100km。車子行車質感幼滑、跟其他大車一樣有點拋浮,不過很舒適。Drive Mode 反應系統的行街模式有 Eco 和 Sport,自訂的「My Drive Mode」可揀三種踩電反應、兩種 Brake 踏和軚盤重量,越野的 Terrain Mode 有 Sand、Mud 和 Snow,下坡有 HDA(Hill Descent Assist)慢爬制動。儀錶在行 Eco 時以綠色顯示,Sport 時紅色,My Drive Mode 時藍色,越野時變為匹配的啡色;同個 BVM(Blind-Spot View Monitor)盲點監察鏡頭,在打指揮燈時會將左右儀錶變為顯示盲點路況;大屏幕可顯示動力流程、混能系統用量、摩打用量。開着自動跟車的 SCC 智能巡航系統,任由車子自己扭軚追線,司機偶爾扶扶軚盤表示自己還在,車子便懂得有一半在自動駕駛。我們在機場和口岸見到有人騎着有動力行走的行李箱,新的 Santa Fe 正正給你這種實用得來又有趣的感覺。


車身徽章薄如貼紙,前、後燈組有獨特的「H」形光簽署。


同樣是設計得正正直直的車廂,一大台「T」形的錶板和中台上棟著時興的弧形闊身顯示屏。


1.6 升渦輪增壓「SmartStream」引擎有 160 匹/27.0 公斤米輸出,永磁同步摩打有 64 匹/26.9 公斤米,系統總輸出 215 匹/37.4 公斤米。


中排座椅可大半/細半的前後趟動和各自調校椅背角度,前座椅背有充電插頭、掛勾,和有按鈕可以將他「伸走」。


中排在門邊設有手動窗簾、兩段暖氣、杯格。


中排在座底有電掣將整張摺低、趟前。


有摩打配合下車子有穩定的扭力反應,加速力度並不覺慢;Drive Mode 系統的行街模式有 Eco、Sport 和自訂的「My Drive Mode」。


Drive Mode 越野的 Terrain Mode 有 Sand、Mud 和 Snow;儀錶變為匹配的啡色。


有小腿墊伸出的兩張 Relaxation Front Seats 前座可按電制攤長至「睇牙」半躺角度,就如 IONIQ 5 那樣。


尾排有拉繩從後將椅背拍低,牆邊設有冷氣風口和風速調校,也有杯格;全車每個人也受到照顧,也有點東西玩。


主動安全系統有前方自動剎車、離線警示和扭軚輔助、盲點和開門有車警示、後撞警示、後波車側有車警示、前車開車提示。


中僑有兩個手機充電座,前排手枕內的雜物箱設有紫外線消毒,前座有冷氣。


大屏幕可顯示動力流程、混能系統用量、摩打用量;輕油和符合條件時車子會自動行 EV 電動。


「My Drive Mode」可自訂三種踩電反應、兩種 Brake 踏和軚盤重量。


1.49 kWh 容量電池會從減速中自己充電,屏幕內可選跟前車自動充的 Smart Regeneration。


像個微波爐的車尾有比舊款闊 15cm 的尾門,打開時的 1,275mm 闊度帶來「Terrace-like」好比露台般的景觀。


尾排牆邊設有冷氣風口和風速調校,也有杯格;行李箱旁又有按鈕將中排椅背摺低。

基本規格
引擎設計:直四汽缸渦輪增壓 + 永磁同步摩打/混能
排氣量:1,598 cc
最大馬力:160 匹/5,500 轉時 (摩打:64 匹)
最大扭力:27.0 千克-米/1,500-3,500 轉時 (摩打:26.9 千克-米)
總輸出:215 匹 / 37.4 公斤-米
波箱設計:6 前速自動波箱
體積:4,830 X 1,900 X 1,770 mm
重量:2,040 kg

詳盡規格表

售價:HK$568,800 起
網址:http://www.hyundai.com.hk
查詢:3428 8288 (Zung Fu Company Limited)

文、攝:James Chan
編:Teddy Leung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Car1.hk 視像頻道。

更多視像內容請即進入 Instagram 圖片集頻道。

想第一時間收到 Car1.hk 的最新情報?立即加入我們的 Facebook 吧!

城市野餐車?Kia Concept EV2 用蘑菇、紙漿打造未來車廂


Kia在2025米蘭設計週上,展出其全新純電概念車 Concept EV2,以B-segment電動SUV身份示人,但更搶眼的其實是 – 一個以「城市野餐」為靈感、用紙漿與真菌製造的未來車廂!Concept EV2的內裝由Kia設計團隊與多個創新物料合作夥伴共同研發,不僅突顯品牌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更以「生活感」為核心,重新定義都市用車的實用與美學。

【城市野餐】理念貫穿整個內櫳設計
設計團隊以「城市中的陽台與露台」為靈感,讓內櫳呈現出一種可放鬆、又能靈活變化的空間感。由前排開始,平地台設計令前座可向後滑動,後排座椅更可垂直摺疊,加上側向延伸座椅、可拆式座墊、內建音響枕頭、便攜喇叭及行李分隔板等功能組件,讓車廂彷如成為「流動客廳」或「城市野餐帳篷」,完全呼應新世代用戶對自由與空間的追求。

【三大天然物料】開創永續車內新標準
1. Simplifyber Fybron™ — 紙漿造車廂?

由木材、廢布與再生紙提煉而成的紙漿物料,用於中控台與門板。液態處理工藝免去紡織或織布步驟,減少廢料,同時觸感柔和,質感媲美高級織料。

2. Mycelium 蘑菇菌絲 — 用「種」的車門扶手
由Kia與Biomyc合作,透過農業廢料與菌絲體自然結合,種出形態固定的結構。這些物料被用於車門扶手與PU飾板,內藏天然隔熱功能,加上Kia特調Pantone色系,將菌絲「種出設計感」。

3. AmpliTex — 亞麻纖維造座椅結構
與Bcomp合作,將可回收的亞麻纖維複合材料應用於座椅背殼與結構件。強度媲美傳統塑膠但重量更輕,有助節能降耗,車身回收循環率亦大增,實踐完整的循環經濟理念。


這些前瞻用料不是只為「展示技術力」,而是真正計劃應用於未來量產車型。Kia的CMF(Color, Material & Finish)團隊表示,單是mycelium物料便測試超過180種組合,務求在手感、強度與美學三方面達至量產標準。

Kia Concept EV2的出現,說明品牌對純電車的理解早已超越動力系統層面。他們思考的是:當都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電動車可否變成我們的休憩空間? EV2就是這樣的存在 – 一輛設計為城市人打造的「微型自由空間」,既能日常通勤,也能隨時展開一場說走就走的城市野餐。

對我來說,Concept EV2並不是單純的設計概念,而是一次試圖將「車=生活空間」這個想法,徹底落實的實驗。當未來你打開車門,看到的不是傳統儀錶與冷冰冰的塑膠,而是一個以紙漿、蘑菇與亞麻織就的環保空間,這不單是一場物料革命,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革新。

吉利上海車展五彈連發!顛覆新能源格局


在2025上海車展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不止展示了其多品牌聯合的技術實力,更用一場「混能、電動、智能、安全、綠色」大匯演,震撼全場。從豪華SUV、到甲醇動力商用車,再到AI駕駛與新型電池,Geely不再是單一品牌的代表,而是一個完整、跨界、智能的未來出行科技生態系統。


【性能與續航齊飛】Zeekr 9X 全球首發
Zeekr首款插電式混能豪華旗艦SUV─Zeekr 9X強勢登場。配備CATL最新「逍遙電池」,創下全球混能車最長續航記錄:純電續航達380公里。0-100km/h加速只需3秒,跑得快、跑得遠,真正重新定義混能旗艦。



【混能巨獸登場】Lynk & Co 900霸氣現身
Lynk & Co首次推出全尺碼混能SUV─Lynk & Co 900。搭載2.0T PHEV引擎、三速混能專用波箱DHT、雙後軸電摩打,綜合馬力高達650kW,0-100km/h只需4.3秒!性能之餘亦整合G-Pilot L3級自動駕駛技術,高階智能駕駛觸手可及。


【越野、城市全制霸】Geely Galaxy Cruiser
Geely汽車推出革命性概念SUV─Galaxy Cruiser,支援純電、混能、增程三模式無縫切換,還有AI智能四驅系統。最震撼的是,它竟配備車載聲納及水雷達,可浮水、可涉水,水深800mm仍能以4.6節航速前進,科技含量突破天際。


【全球首創】甲醇增程技術重塑商用車
Farizon推出兩款甲醇增程電動商用車─SV REV與Homtruck REV,這是全球首個量產甲醇增程電動系統,結合綠色甲醇生產生態鏈,實現真正「從源頭減碳」。針對城市物流與長途貨運,開創商用出行新路向。


【電池革命】黃金短刀電池重構集團協同力
Geely集團更宣佈整合旗下兩款尖端電池技術─Zeekr與Lynk & Co的黃金電池,以及Geely與Galaxy用的短刀電池,成立全新電池產業集團,共同開發全新「黃金短刀電池」,為旗下品牌提供更高效、安全與一致的電池解決方案。


同場加映,Geely亦正式揭幕全球安全測試中心,同時將旗下電池安全專利開放予全行業使用,以提升整體EV產業的安全標準,可見其不只是造車,更是立志成為未來出行的標準制定者。


每次看Geely在車展上「大手筆放招」,都令人驚訝其技術佈局的完整與前瞻。從電池、智能駕駛、再到全新動力源頭,無一不是針對痛點而來。不難發現,Geely不是單純在造車,而是在鋪設一個涵蓋生活、運輸、技術的未來生態鏈。面對這種綜合戰力,全世界的車廠都要認真對待這個中國對手了。

Porsche 911 重磅雙星上海登場


在Auto Shanghai這個亞洲汽車界最矚目的舞台上,Porsche再次引爆車迷熱情!而今次焦點毫無懸念,正是品牌靈魂 – 911家族。今次登場的兩大主角,分別是極致性能代表911 GT3,以及融合經典與未來科技的911 Spirit 70限量版,全面展示Porsche如何以傳統鋪路未來。


經典翻新:911 Spirit 70 搶盡鏡頭
作為Heritage Design系列的第三彈,911 Spirit 70以911 Carrera GTS Cabriolet為藍本,全球限量1,500部,配備創新T-Hybrid系統,輸出高達398kW(541PS)。不單止性能強悍,還在設計上穿越時空:車身採用1970年代風格的Olive Neo綠色塗裝,內櫳更有懷舊Pascha圖案,濃濃Old School味道,讓人聯想起保時捷黃金時代。


賽道王者回歸:911 GT3中國再現真身
另一邊廂,911 GT3再度進軍中國市場,搭載375kW(510PS)高轉速自然吸氣引擎,絕對係駕駛者之車!新車可選輕量摺疊桶椅,方便賽道用家佩戴頭盔,操作設計細緻入微,體貼賽車玩家。而首次在中國登場的911 GT3 Touring版,捨棄固定尾翼,為喜歡低調又不失激情的買家提供另一種優雅選擇。


特製版SUV:Macan與Cayenne迎合中國市場
Porsche更針對中國用戶,推出Macan及Cayenne的Passion與Active特別版。前者主打城市風格,標配豐富、設計講究,生活味濃;後者則配備越野套件,強調野外性能與粗獷造型,完美迎合中國戶外文化崛起。


品牌進駐上海,Porsche文化觸手可及
隨著在上海車展的震撼演出,Porsche亦宣佈將於年內在上海市中心開設全新品牌空間,以“傳承、賽道、個性化”為主題,為車迷打造沉浸式體驗,進一步加強品牌在中國的影響力與滲透度。


說到 911,是一種態度、一段歷史,更是汽車設計與工程的傳奇象徵。今次911 Spirit 70與GT3的同場登場,就好像一場時間旅行與未來預演的交錯,令人心跳加速。當其他品牌還在探索電動化的出路時,Porsche已經悄悄地將混能技術融入經典當中,維持駕駛激情之餘又不失時代步伐。這種取平衡的智慧,正正就是保時捷最吸引人的地方。

MINI 再戰綠色地獄!John Cooper Works 聯手 Bulldog Racing 勇闖紐布靈24 小時耐力賽!


當你以為MINI只是潮人座駕,它卻再一次踩入「綠色地獄」— 紐布靈賽道,用速度和操控證明:這部英倫小鋼炮,骨子裡仍然燃燒著賽車的DNA。2024年奪得SP-3T組別冠軍後,今年MINI John Cooper Works再次聯手Bulldog Racing出征第53屆紐布靈24小時耐力賽,目標明確 – 挑戰極限、捍衛榮耀!


這條有「綠色地獄」之稱的賽道,全長超過25公里,集合高速直路、超過170個彎道與瘋狂高低差,是公認最艱難的賽道之一。MINI此次派出接近量產的#317 John Cooper Works Pro賽車參戰,不單重現品牌強悍操控本色,更透過與 Deus Ex Machina(DEUS)的跨界聯乘,帶來令人眼前一亮的設計語言。


是次參戰的MINI JCW以黑白為主軸,由MINI Design與BMW Group旗下Designworks共同打造外觀塗裝。巨型「DEUS」字樣貫穿車側與尾部,手繪風格標誌遍布窗框與細節部位,車身如同一部會移動的速寫本,個性十足。這款賽車的每一筆,每一線,都在宣示:這不只是為了比賽,更是為MINI x DEUS聯乘合作奠定風格起點。

除了視覺衝擊,John Cooper Works版本依然保留硬派性能取向。搭載高效四缸TwinPower Turbo引擎、經空力優化的車體設計,是MINI對賽道與街道雙重身份的最好詮釋。而MINI Racing精神的延續,早在1964年就已定下傳奇基礎——那一年,它首次在Monte Carlo拉力賽大放異彩,憑前置前驅與輕盈設計擊敗眾多強敵。這個由John Cooper注入靈魂的小車,從此在歷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篇章。


今次與DEUS的合作也不只是玩花巧。DEUS作風一向率性、極具藝術氣息,MINI則代表英式工藝與性能,兩者聯手所創的這部24小時耐力賽賽車,既有賽道邏輯,也有文化自覺,是速度與創意的極致交匯點。對我而言,MINI最迷人的地方從來不只是「細」,而是那種由小搏大的決心與膽量。在電動浪潮、SUV當道的今天,MINI選擇繼續出征24小時耐力賽,就是在說明一件事:駕駛的熱血與個性,永遠不會退流行。

Audi 上海車展狂轟五款新車!電動、燃油齊上陣,引爆中國戰線!


2025年上海車展,Audi以一場豪華級別的產品轟炸正式打開新時代序幕。面對中國電動車市場急速升溫,Audi不再按兵不動,聯手FAW與SAIC,一口氣發佈五款專為中國市場而設的新車型,包括內燃與純電兼備,還推出首款來自「中國限定品牌」的AUDI新車,誓要搶佔豪華電動移動領域的主導地位。


純正德國血統 + 本地化開發:外型設計融合全球與中國語言
在今次登場的五款新車中,A5L與A5L Sportback一如既往展現Audi簡潔利落的線條美學,不過細節部分更強調車尾視覺動感,配合Sportback車尾傾斜造型,強烈針對年輕買家口味。而Q5L亦以拉長車身比例展現豪華SUV氣勢,配合全新LED頭尾燈設計,進一步加強辨識度。



至於電動代表A6L e-tron與AUDI E5 Sportback,前者以穩重低調風格為主,車尾則展現科技感尾燈貫穿式設計;後者E5 Sportback更是全場焦點,首次亮相的「中國品牌Audi」車款,以更具未來感和速度感的流線身型登場,是次車展最搶鏡主角之一。

新世代車艙科技:從MMI全景屏到AI助理,全線升級
Audi今次五款新車內裝風格全面煥新,主打「人為本」數碼體驗。A5L、A5L Sportback與Q5L全部標配MMI全景顯示屏及副駕駛屏幕,提升乘客互動性。而在A6L e-tron與E5 Sportback上更進一步導入AI語音互動、超級導航整合系統與座艙環境智能燈光,為用家帶來更智能與個人化的駕駛氛圍。


燃油、純電同步出擊:多元動力平台直擊中國市場核心
Audi並未在轉型電動的浪潮中忘記燃油車支持者。A5L、A5L Sportback與Q5L基於「Premium Platform Combustion」開發,搭載48V Mild Hybrid系統,兼顧節能與性能,特別針對中國消費者對動力與油耗平衡的追求。



至於A6L e-tron與E5 Sportback則是全新「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下的結晶。A6L e-tron配備107kWh超大電池、800V快充平台,續航高達770公里,兼顧長途舒適與快速補能。而E5 Sportback則走性能路線,最高輸出達579kW(約775匹),加速僅需3.4秒,標配quattro與氣壓懸掛,是科技與駕駛激情的完美結合。


Audi這次在上海車展發佈五款中國專屬車型,不單是新車展示,更是一場體系改革的預告。未來兩年將持續擴展本地平台、深化與FAW與SAIC的合作,並以中國為中心推動數碼化和動力多元化。

這次「五箭齊發」感到非常振奮——不是單純改款換殼,而是從平台、設計、數碼體驗全面革新。E5 Sportback更代表Audi第一次主動放下德國本位思維,針對中國市場由零開始開發,這是品牌真正進入中國心臟的第一步。Audi這次動作,絕非「跟風」,而是深思熟慮後對市場的主動出擊。能否成功打動中國車主的心?我認為,以Audi這次展示出的誠意與行動力,有非常大的機會。

許建德成首位香港車手獲斯帕12小時賽冠軍


許建德(Jonathan)成為首位贏得歐洲24小時系列賽(24H Series European Series)分站冠軍的香港賽車運動員,這位香港車手在比利時舉行的斯帕12小時賽(12 Hours of Spa)中,與英國的Chris Froggatt,以及荷蘭藉的年輕車手Loek Hartog合作,在賽事中以壓倒性姿態贏得賽事分站冠軍。

三位車手合作駕駛193號保時捷911 GT3 R (992)賽車,以Ziggo Sport Tempesta Racing的名義出賽,並由Herberth Motorsport負責運作。他們合力以極佳的表現主導著比賽,在2025年度的歐洲24小時系列賽第二個賽站上獨占鼇頭。


對於Jonathan來說,更為值得稱頌的是,這是他首次嘗試參加GT3組別並爭取整場比賽的勝利,而不是只著眼於組別冠軍。他與兩名隊友於賽前的練習中更是重重阻礙,星期三及星期四兩天的大雨,阻礙逾90%的測試時間,只餘下星期五的一小段測試時間賽道是乾爽並可全力發揮的。

儘管練習賽受到影響,特別是對保時捷賽車較為陌生的許建德和Chris Froggatt,他們二人仍合力於排位賽上取得不俗的第五位,他們的隊友Loek Hartog則因受到同場的意外阻礙,未能造出任何有效的排位賽時間。


雖然三人的賽前練習受到無法控制的因素影響,但這絲毫未能動搖他們在比賽中統治整場比賽的表現。該項賽事分為兩個回合進行,星期六的首回合會率先進行五個小時的比賽,星期日的次回合則會完成最後的七個小時賽事。

首回合賽事結束後,車隊並不允許觸碰賽車,而次回合的七小時比賽的起步位置,則由首回合的名次成績來決定。

193號賽車的首回合目標十分明確,須努力保持在前三名位置上,而最重要的是,盡可能與領先賽事的對手保持在同一圈內。


星期六的首回合賽事上,許建德與隊友們不僅做到上述各個賽前目標,他們的表現更是超出預期。在首回合開賽初段,他們便已取得領先。在五小時的比賽上,他們與Herberth Motorsport的另一部賽車不斷交替帶領著比賽,最終許建德與隊友以30秒的優勢率先完成首回合比賽。

於首回合中,只有同隊的91號賽車與193號賽車保持在同一圈,第三名則已落後超過一圈以外,這樣有利的戰局為他們的次回合比賽奠定穩固的基礎。

星期日的次回合比賽開始時有些微雨,比賽由Loek Hartog負責起步的第一棒,但起步後賽道狀況迅速改善,車隊馬上安排許建德在兩圈後接棒作賽。

該位香港車手在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內一直發揮穩定,並收復車隊因受處罰而損失的時間。車隊與許建德確保193號賽車處於最佳的位置後,將賽車交棒給隊友Loek Hartog和Chris Froggatt接力繼續作賽。


三位車手的共同努力加上車隊的巧妙策略,令Ziggo Sport Tempesta Racing的保時捷賽車在最後30分鐘時,領先對手多達1分鐘。負責最後一棒的Chris Froggatt,在微雨中安全地成功將賽車帶回終點,贏得賽事的全場冠軍。

許建德將會於5月30日至6月1日間,參加在意大利Monza賽道的GT世界挑戰賽歐洲賽(GT World Challenge Europe)的第四站賽事,並為他即將在6月11-15日首度亮相著名的法國利曼24小時耐力賽(24 Hours of Le Mans)做充分準備。


許建德 | 193號Ziggo Sport Tempesta Racing車手
「我等待贏得斯帕的比賽已經等了很久,更為特別的是,這次我們能贏得的是全場冠軍,這是我並未有預料到的。我很難用言語去表達,要在這條世上最困難的賽道上,勝出一場耐力賽是件何等困難的事。因為這裡的比賽實在有太多因素可以令你出錯,賽道狀況時刻都會突然改變。我要非常感謝我的兩位隊友,Chris Froggatt和Loek Hartog給我的支持,他們二人都表現得很出色。亦多謝車隊上下的努力,給我一個完美的比賽週末。我會好好記著這份美妙的感覺。」

全新 Mazda EZ-60 上海登場!型得靚、跑得快、識自己泊車!


Mazda再次出招,於第21屆上海國際車展上推出全新電動跨界SUV – MAZDA EZ-60,由長安Mazda主導開發,針對中國市場需求設計,提供純電(BEV)及插電混能(PHEV)版本。這是品牌繼EZ-6後第二款「新能車」,預計將於2025年內正式發售。


外型設計方面,EZ-60以「FUTURE + SOUL x MODERN」為主題,強調未來感與Mazda魂動美學的結合。車頭線條俐落簡潔,並設有導風氣道,進一步提升空氣力學表現之餘,也為整體造型增添未來感。從各個角度望過去,這部車都充滿力量與流動感,完全走出傳統SUV的保守格局。


車廂設計同樣令人眼前一亮。配備一塊26.45吋的5K一體式超薄中控屏幕,加上3D投影式HUD,為駕駛者帶來沉浸式體驗。操作方式亦極具科技感,支援語音、手勢及觸控操作,並可實現智能泊車功能,連駕駛者不在車內都可以聲控泊車。音響系統更配備23個喇叭,甚至連頭枕都內置獨立喇叭,駕駛席與副駕可同時聽不同音樂,既智能又講求細節。


行車表現方面,EZ-60延續Mazda引以為傲的人馬一體駕駛哲學,採用50:50前後車重分佈,搭配前麥花臣、後多連桿懸掛系統,並加入電子可調避震,無論市區通勤或高速巡航,都有不錯的駕乘質感。續航表現方面,BEV版預計可達600km,而PHEV版更誇張,一缸油走逾1,000km,絕對是長途一族的福音。


EZ-60明顯針對多元化的客群而設。對追求高科技的都市人來說,它的智能車艙與駕駛輔助功能是大吸引;對家庭買家而言,空間舒適、安全配備充足;而對喜歡操控感的車迷來講,車架設定與重量分佈則令它在彎路中有驚喜表現。


EZ-60其實係Mazda在中國市場重新定義品牌價值的重要一步。佢唔係單靠性能或誇張設計去吸引目光,而係透過設計與技術的深度整合,展現出Mazda對「人、車、生活」的理解。

smart #3 Keith Haring 藝術車全球首發 #5 BRABUS & Premium+ AWD 中國登場!


Auto Shanghai 2025 smart 一口氣拋出三枚震撼彈:以Keith Haring藝術畫風打造的smart #3全球首次曝光,配合極速悍將smart #5 BRABUS,以及多地形制霸選手smart #5 Premium+ AWD同場首發,完美展示佢哋最新品牌理念「open your mind to the Power of Firsts」,為城市出行重新定義可能性!

藝術行走於街頭:smart #3 Keith Haring Art Car 全球首發
smart #3首次化身「行走畫布」,由傳奇藝術家Keith Haring啟發,車身繪滿標誌性跳動人形與原色構圖,視覺衝擊力極強。不單止外觀搶眼,車廂內亦有頭枕刺繡、霧面天窗等藝術細節,貫徹smart「開放心態」品牌精神,傳遞創意、包容與樂觀。


性能爆發:smart #5 BRABUS 中國上市
意大利首發後,smart #5 BRABUS正式進駐中國市場!售價人民幣32.99萬元起,呢部電動猛獸配備475kW四驅系統、0-100km/h只需3.8秒,百公里加速簡直貼地飛行!更重要係,smart首次引入800V快充平台,只需15分鐘就可由10%充至80%。搭配100kWh大電池,最大續航達660km(CLTC),又快又遠,真正性能電車之選。外觀方面,BRABUS專屬21吋Monoblock Z合金輪圈、紅色卡鉗,加上運動化包圍與內櫳用料如DINAMICA 座椅、Sennheiser音響,將高性能與豪華氛圍完美融合。



地形全能:smart #5 Premium+ AWD 中國登場
同場亦發佈走越野風嘅Premium+ AWD版,售價人民幣27.99萬元起,提供231mm離地距、高達45°攀爬角度,以及六段可調空氣懸掛,無論行山涉水、泥濘沙地都輕鬆應對。

同時支援智能四驅切換、五種越野模式(包括Sand、Snow、Mud、Rock等),配合密封系統支援高達500mm涉水深度,足以挑戰城市外嘅任何路況。


品牌新章:開放心態 x 首次體驗
「open your mind Experiences」唔只係口號,而係smart正式打開世界舞台嘅號角。2025年將進軍超過10個新市場,全球據點增至37個,聯同藝術、性能、越野三位一體產品陣容,鋪路一場屬於新世代智能車主嘅首次相遇。


smart依家唔再係細車代名詞,而係變身為一個結合文化、性能與生活態度嘅品牌平台。#3 Keith Haring Art Car唔止係藝術跨界,更係文化共鳴;#5 BRABUS則擺明車馬狙擊Tesla與高階EV;而Premium+ AWD就直指SUV用家嘅心。

喺一個連「智能」都開始變得平庸嘅時代,smart居然能以「首次體驗」重新燃起車壇熱情,某程度上,佢比傳統車廠更有品牌靈魂。唔係話佢地部部車都啱香港用家,但作為設計靈感與科技突破嘅風向標,佢哋值得我哋多睇一眼、多試一次。

NIO firefly 小車闖進 16 國家!


在2025上海國際車展中,NIO不再單打獨鬥,一口氣帶來三個品牌、十一款車型、十二項自研技術,打出科技結晶最強一役。今屆主題「創新驅動未來」,NIO就以實力演繹何謂「創新收成年」!這是NIO首次三品牌集體亮相車展:高端科技代表NIO、中大型家庭取向的ONVO,以及首次亮相的入門高質小車品牌firefly,三者並駕齊驅、各自定位清晰。

NIO品牌重頭戲非全新ET9莫屬——這款智能行政旗艦以SkyRide主動懸掛系統、線控轉向技術和自家研發的Shenji NX9031智能駕駛晶片震撼登場,更獲得不少創新科技領袖點名稱讚。值得一提的是,訪客可即場體驗ET9的「SkyRide Dance」,在電動懸掛舞動中感受技術美學。

今年第二季,NIO將推出新ET5、ET5T、ES6與EC6,而第三代ES8亦計劃於下半年面世。

屬於中高階家庭市場的ONVO亦有大動作,旗艦大空間SUV L90於今屆車展首度公開,預計第三季開始交付。ONVO亦計劃於年底推出新型號 L80,全力鋪路成為主流家庭新寵。而最令人驚喜的,是NIO旗下新成員——firefly。這款針對城市用戶打造的小型高端智能電動車已於4月19日發表,並計劃在4月29日開始交付。firefly不僅是NIO拓展海外的關鍵一子,William Li更宣布該品牌今年內將進軍包括歐洲在內的16個國家市場,為全球消費者打開電動小車新視野。

NIO於車展特設核心技術展區,重點展示包括自研智能駕駛晶片Shenji NX9031、900V高效電驅系統、第四代換電站與全新750kW液冷超級快充等技術,全面反映NIO對智能電動車生態系統的掌控能力。

NIO三線齊發,其實是場品牌重塑大革命
說到底,這不只是三個品牌展覽這麼簡單,而是NIO用十年技術換來的品牌深耕與策略重構。從過去專注高端的NIO,到涵蓋家庭市場的ONVO,再到針對全球化與年輕用戶的firefly,這場「科技收成年」不只是新車發布,更是一場企業自我進化的宣示。最令我驚喜的是firefly的誕生——當主流車廠還在玩大電池、大螢幕那一套,NIO竟用「高端小車」開路,這種逆向創新,反而可能是最貼近未來市場變化的一步。

Toyota bZ7 上海首度亮相!五米長身劍指中國高階 BEV 市場


在2025年上海車展中,Toyota正式揭開旗下全新電動旗艦 – bZ7的神秘面紗。這部由Toyota與廣汽集團、廣汽豐田、以及中國IEM智能電動研發中心聯手打造的5米級純電大房車,不單單是一部新車,更是品牌加速「碳中和」與深化中國本地化策略的最新成果。


外型與設計:霸氣五米房車 專為中國市場定製
bZ7作為TOYOTA bZ純電系列的新旗艦,採用了極具科技感與大氣感的設計語言。其超過五米的車長,已直逼高級行政房車尺寸,展現了Toyota在中國市場布局純電高端車型的雄心。設計上,前臉延續bZ家族的封閉式格柵與尖銳光條頭燈,線條銳利,車側輪廓流暢且肌肉感十足,尾部則融合了貫穿式尾燈與簡約線條,整體氣場比現行bZ系列更上一層樓。


車廂與科技:內裝全面升級 智能化領航
雖然現場未公開完整內裝細節,但Toyota已表明bZ7將搭載最先進的智能化科技,如人車互聯系統、高階駕駛輔助功能與全域OTA升級能力,鎖定中國市場對「智駕」、「智艙」的強烈需求。預料車內將大幅提升乘坐豪華感與互動科技,符合其「中國BEV旗艦」的定位。


動力系統與研發背景:中日聯手打造 實力與地緣兼備
作為一款地道「中國研發」的Toyota純電車型,bZ7是由Toyota與廣汽、GTMC以及中國本地IEM中心合作開發的成果。這不僅融合了Toyota的品質安全基因,也注入了中國當地在電動化與智能化上的技術優勢。動力規格雖未全面公布,但從其旗艦定位與產品方向來看,bZ7勢必配備大容量電池與後輪驅動或雙馬達四驅系統,目標與NIO、Xpeng等中國本土品牌正面對決。


市場定位與目標用戶群:直攻中高階家庭與企業用戶
bZ7的設計顯然是為追求空間、科技與尊貴感的中高階用戶而來。不論是大型家庭、商務接送,甚至企業公務車隊,都可能是bZ7的潛在對象。相比bZ4X這類中型SUV,bZ7進一步強化了TOYOTA品牌在中國的高端電動車形象。


Toyota一直是務實的電動車實踐者,不炒作、不冒進,而是穩步推進「多元動力」策略。bZ7的出現,代表Toyota終於在中國市場亮出一張重牌,一部真正針對當地需求而研發的大型BEV。在「高端+智能+在地化」這個新公式下,bZ7不僅是一部新車,某程度上更是Toyota對抗中國造車新勢力的「代表作」。

中國限定 BMW M4 Edition Nürburgring 勁爆登場,53 部搶到即珍藏!


BMW M部門在2025年上海車展上為車迷送上一份誠意十足的禮物 — 向紐柏林「綠色地獄」致敬的限量版 BMW M4 Edition Nürburgring 正式全球首發。這部專為中國市場而設、全球僅限量 53 部的猛獸,象徵BMW M成立53週年,也是對超過25年BMW與紐柏林賽道合作關係的完美紀念。


這部限量M4的外觀毫不低調,車身採用 BMW Individual Frozen Deep Green 金屬消光綠,配上紅色紐柏林Nordschleife標誌繡於頭枕,更在無邊框鬼面罩外框以紅色勾勒,整體視覺張力爆燈。從顏色配搭到徽章細節,每一筆都充滿對「綠色地獄」的致敬。門檻位刻上 “nürburgring 1/53” 字樣,每部都是身份唯一的限量藏品,見證M精神與傳奇賽道的血脈相連。


基於M4 Competition M xDrive打造,搭載那台熟悉的 3.0公升直六 M TwinPower Turbo 引擎,最大輸出達 530匹馬力(390kW)。配合xDrive四驅系統及高性能設定,0-100km/h加速僅需 3.5秒,若採用「1-foot rollout」測試法,更快至 3.2秒,直逼超跑級數。

更重要的是,這部M4 Edition Nürburgring不單止快,還專為彎道及賽道而設。經過紐柏林北環嚴格調校驗證,穩定性與極限表現都達至M車應有水準。


這部BMW M4 Edition Nürburgring在我眼中,是一部真正由「情懷」與「性能」組合而成的藝術品。它不單是一部車,而是一段歷史、一個傳奇的延續。BMW用這部M4說明:「速度不是目的,是傳承的方式。」


對於香港車迷來說,即使未必能引入,單是這部M4的設計語言與情感鋪排,已經值回票價。它提醒我們,汽車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能夠激發靈魂與熱血的機械生命體。